清熱利濕化瘀止帶法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60例臨床觀察
【關鍵詞】 盆腔炎性疾病;濕熱;中藥療法;湯劑
盆腔炎根據臨床表現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屬中醫學帶下、月經失調、疒徵瘕等范疇。慢性盆腔炎以濕熱瘀結型最多見。2005-09—2006-12,筆者應用清熱利濕化瘀止帶法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60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為本院中醫科門診患者,年齡最小18歲,最大53歲,平均35.5歲。臨床表現:小腹墜脹,疼痛拒按60例;帶下黏稠色黃60例;帶下量多42例;帶下異味30例;血性帶下5例;經間期出血4例;痛經18例;月經失調52例。
1.2 診斷標準[1] 下腹墜痛,勞累及月經前后加重;陰道分泌物增多,多為炎性分泌物;多有月經失調,表現為經量增多、不規則陰道出血或月經周期紊亂;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兩側附件區可觸及片狀或條索狀增厚,可有輕度壓痛;B超檢查可發現盆腔囊性包塊或盆腔積液;子宮輸卵管造影可發現輸卵管阻塞或盆腔粘連。中醫辨證[2]為濕熱瘀結者納入觀察。
1.3 治療方法 基本方:大血藤30 g,三七粉3 g,急性子6 g,金銀花30 g,蒲公英30 g,酒大黃10 g,黃柏10 g,蒼術10 g。月經提前或經期延長加生地黃、青蒿、地骨皮、牡丹皮;月經延期,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疼痛較重加益母草、莪術、烏藥、香附、延胡索、五靈脂、生蒲黃;經間期出血或血性帶下加生地黃炭、茜草炭、蒲黃炭、荊芥;行經期小腹冷痛減蒲公英,加小茴香、肉桂;帶下量多,色黃黏稠加茵陳、土茯苓、生薏苡仁、白果、椿皮;有異味加魚腥草;帶下淡黃或白,質稀量多減蒲公英,加山藥、芡實、炒白術;小便黃少加車前子;盆腔包塊加三棱、莪術、土貝母、山慈姑;盆腔積液加牽牛子;輸卵管阻塞加水蛭、炮穿山甲、地鱉蟲。水煎服,日1劑。經期停服。
1.4 療程 1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5 療效標準 參照《實用中醫婦科學》[2]評定療效。
2 結果
本組60例,臨床治愈9例,占15.0%;顯效26例,占43.3%;有效18例,占30.0%;無效7例,占11.7%。總有效率88.3%。
3 討論
盆腔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一種感染性疾病。病原體經淋巴管進入盆腔結締組織引起結締組織充血、水腫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常見宮旁結締組織炎,開始局部增厚,質地較軟,邊界不清,漸向兩側盆壁呈扇形浸潤。如組織化膿則形成盆腔腹膜外膿腫,可自發破入陰道而形成膿性分泌物。盆腔炎根椐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以慢性盆腔炎居多。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或體質較差,病灶遷延所致,也可無急性炎癥病史。病情頑固,當機體抵抗力較差時,可有急性發作。
中醫學認為濕熱瘀結型盆腔炎主要由于濕熱之邪侵襲沖、任、帶脈,以致帶脈失約,沖任失調所致。濕邪主要來源于內濕,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脾氣受損,運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以生血,反聚為濕。濕久不化而生熱,流注下焦,傷及任、帶而為帶下病。婦人以血為本,血賴氣行,氣血調和則五臟安和,經脈通暢,沖任充盛。若濕熱內蘊,阻遏氣機,氣機不利,不能運血暢行,則血行受阻,沖任經脈不利,經血滯于胞中;或熱迫血行,沖任被擾,而造成月經失調。濕邪內停,久而生痰,與氣血相互結聚,瘀積胞中而成疒徵瘕。自擬方中大血藤味苦性平,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三七粉味苦性溫,化瘀止血定痛;急性子味苦性溫,行瘀通經,消積散結;金銀花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排膿;蒲公英味苦性寒,清熱利濕,解毒消癰;酒大黃味苦性寒,瀉火解毒,逐瘀通經;黃柏味苦性寒,清熱燥濕,專走下焦;蒼術味辛苦性溫燥,燥濕健脾,化濁止帶。全方辛開苦泄,寒溫并用,共奏清熱利濕、化瘀止帶之功。
筆者在治療過程中,從清熱利濕、化瘀止帶著手,根據患者的病情進退及癥狀變化加減用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劉乃豐,劉必成,湯仕忠.實用全科醫師指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78.
[2] 羅元愷.實用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