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慢性腎衰竭尿毒癥臨床觀察
【關鍵詞】 尿毒癥;腎功能衰竭,慢性;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是腎臟病的晚期表現(xiàn),由腎氣衰竭、濕毒內停所致。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除辨證論治外,多采用瀉下降濁法,可使氮質代謝產物自腸道排除,因而減輕癥狀。2005-01—2006-06,我們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慢性腎衰竭尿毒癥30例,并與單純西醫(yī)治療30例對照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診斷及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
1.2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本院腎病科慢性腎衰竭門診患者,處于腎功能失代償期和腎功能衰竭期,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9~75歲;原發(fā)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6例,糖尿病腎病6例,多囊腎5例,梗阻性腎病2例,高血壓腎動脈硬化1例;中醫(yī)辨證分型[1]:脾腎氣虛8例,肝腎陰虛6例,氣陰兩虛12例,陰陽兩虛4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1~71歲;原發(fā)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5例,糖尿病腎病6例,多囊腎4例,梗阻性腎病1例,高血壓腎動脈硬化2例,馬兜鈴酸腎病1例,腎移植術后慢性排異1例;中醫(yī)辨證分型:脾腎氣虛7例,肝腎陰虛6例,氣陰兩虛12例,陰陽兩虛5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復方α-酮酸片4~5粒,每日3次口服;愛西特片5片,每日3次口服。均控制感染,血壓高者降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等,禁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及其受體拮抗劑,低蛋白、低磷飲食。2個月為1個療程。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基本方:熟地黃10 g,澤瀉10 g,山茱萸12 g,牡丹皮10 g,山藥15 g,茯苓15 g。脾腎氣虛加紅參末(日分2次沖服)3 g、赤芍藥15 g、白芍藥15 g、生黃芪30 g、當歸12 g;肝腎陰虛加當歸10 g、白芍藥20 g、槐花12 g、藕節(jié)15 g、白茅根30 g;氣陰兩虛加黨參15 g、黃芪30 g;陰陽兩虛則加肉桂3 g、附子12 g。各型均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2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項目
1.4.1 中醫(yī)證候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慢性腎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癥每一項按輕、中、重分別計2、4、6分,次癥每一項按輕、中、重分別計1、3、5分。
1.4.2 化驗指標 觀察血尿素氮(BUN)、肌酐(Cr)、內生肌酐清除率(Ccr)的變化及中醫(yī)證候療效。
1.4.3 藥物安全性
1.5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1]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1.0中文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血BUN、Cr、Ccr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BUN、Cr、Ccr變化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2可見,治療組BUN、Cr、Ccr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比較,BUN、 Cr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 2組治療后均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腎衰竭是常見的臨床綜合征,它發(fā)生在各種腎臟病的基礎上,至尿毒癥終末期時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均失調而出現(xiàn)尿毒癥的各種癥狀。西醫(yī)治療主要是限制蛋白攝入,控制高血壓,維持水電酸堿平衡及維持性血液透析等。中醫(yī)學理論認為,慢性腎衰竭尿毒癥的主要病位在腎,腎主水而為氣化之源。腎虛為本病的主要機理,腎虛則水泛。水濕之邪反困中土,浸漬脾胃,使脾氣衰憊,故水蓄不行,敗傷脾胃為本病臨床所常見。尿毒癥病變過程中水濕之邪久留,滯礙氣血的運行,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乏力、腹部不適、貧血、出血傾向等表現(xiàn)。其病機錯綜復雜,常呈現(xiàn)虛實互見、五臟并損之局面,但仍以腎臟虛衰為根本之所在,本組辨證分型包括脾腎氣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及陰陽兩虛,均有腎虛存在。 六味地黃丸出自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由腎氣丸減肉桂、附子而成,方由熟地黃、澤瀉、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組成,是滋陰補腎的祖方。本研究將丸劑改為湯劑,方中熟地黃甘柔補血,滋腎填精為主;輔以山茱萸滋養(yǎng)肝腎而固腎氣,山藥健脾益胃以助運化;澤瀉淡泄腎濁,茯苓滲利脾濕,二味合用,以引濁邪下行,起“推陳出新”之用。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茯苓素可顯著激活Na+-K+-ATP酶和細胞中總ATP酶,可促進機體的水鹽代謝功能,且茯苓多糖具有增強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2];牡丹皮涼肝瀉火,以利山茱萸之養(yǎng)肝,補瀉結合,開合相濟。縱觀全方,以補為主,重在補腎養(yǎng)陰,兼顧肝脾,補中有瀉,寓瀉于補,通補開合,相輔相成。臨床應用于尿毒癥患者時,因患者多為腎陰虧虛,陰虛易生內熱,方中熟地黃以生地黃易之更為妥切。生地黃性寒,滋陰兼有清熱之功,且其滋膩礙胃之弊亦遜于熟地黃。臨床上應針對不同辨證分型,根據病情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或活血化瘀,通絡除滯,或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或瀉下排濁,清除體內毒素,減輕高血容量狀態(tài),針對尿毒癥之病機,辨證施治。脾腎氣虛型,加紅參可補益脾氣,改善氣虛,可調節(jié)膽固醇代謝,抑制膽固醇的升高[3];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可促進肝臟白蛋白mRNA的表達,并且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改善微循環(huán),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尿蛋白,改善腎功能[4];赤芍藥可通暢血行,消瘀化滯;白芍藥可補血,養(yǎng)陰平肝。諸藥合用,脾腎氣虛諸癥可明顯緩解。肝腎陰虛型,加當歸活血補血,對前列腺素、免疫系統(tǒng)有調節(jié)作用,可改善腎實質細胞代謝,保護腎臟、改善腎功能[5],而藕節(jié)、槐花等可止血化瘀,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減輕其脆性[6]。氣陰兩虛型則加黨參和黃芪,兩者可補氣養(yǎng)陰,擴張周圍血管,保護腎功能[3]。陰陽兩虛型,可加肉桂、附子而陰陽雙補。對于有瘀血之癥,可加丹參、益母草之類,以活血祛瘀,擴張血管,改善組織灌注,增加腎血流量,改善腎功能,減少炎性因子及生長因子的釋放[5]。
本研究結果表明,六味地黃湯加減可顯著改善尿毒癥的癥狀、體征,對血BUN、Cr、Ccr也明顯改善,不失為治療慢性腎衰竭尿毒癥的較好方劑。
【參考文獻】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12-715.
[2] 金琦,曹靜,王淑華.大劑量茯苓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概況[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3,38(9):410-411.
[3] 楊醫(yī)亞.中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84-185.
[4] 崔明姬,徐學明,張睿.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漿神經肽Y 變化及黃芪對其影響的研究[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7(2):164-165.
[5] 丁安偉.現(xiàn)代中藥臨床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28-536.
[6] 文丹,張金早,柯紅,等.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4,13(6):369-370.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yī)健康養(yǎng)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y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yī)視點]中醫(yī)醫(y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y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推動中醫(yī)… 08-31 [中醫(yī)視點]繼承創(chuàng)新是提升中醫(y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y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yī)教育]發(fā)揮專長優(yōu)勢 培養(yǎng)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