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內服外敷治療乳腺增生病86例
【關鍵詞】 乳腺纖維囊性病;投藥,口服;中藥外敷;中藥療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乳腺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復發率高,治療效果不理想,有的久治不愈,給患者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2003-05—2005-05,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乳腺增生病8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6例均為本院中醫外科門診患者,20~30歲25例,30~40歲35例,40~50歲20例,50~60歲6例;病程<3個月8例,3個月~1年16例,1~3年25例,3~5年37例。
1.2 診斷標準[1] 隨月經周期變化的乳房腫塊,經前痛甚,經后痛減,體檢時雙乳捫及或數個結節,可呈片狀、塊狀,邊界不清,質韌,有壓痛感,乳腺X片、B超、紅外線、病理檢查證實診斷。主癥:乳房脹痛或伴放射痛,癖塊,經前長大,經后變軟,縮小。次癥:心煩易怒,腰膝酸軟,伴月經先后期,經少,色淡或黯紅,舌淡或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弦。
1.3 治療方法
1.3.1 中藥內服 予乳正平湯。藥物組成:柴胡12 g,玄參20 g,海藻15 g,半夏10 g,陳皮10 g,香附10 g,當歸12 g,丹參15 g,紅花12 g,炙穿山甲珠10 g,全瓜蔞20 g,夏枯草20 g,生牡蠣10 g,甘草20 g。每日1劑,水煎服。月經期停用。
1.3.2 中藥外敷 予千錘膏外敷。藥物組成:制乳香36 g,制沒藥36 g,血竭10 g,兒茶30 g,雄黃30 g。取上藥粉碎混合放在青石板上,放入適量新鮮蓖麻子肉,用錘子砸數次,至藥膏柔軟均勻即可,再將膏藥均勻攤在白布上,外用敷料固定,外敷患病部位,3日更換1次。
1.3.3 療程 30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2] 治愈:腫塊消失,乳痛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包塊長徑縮小1/2;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包塊長徑縮小1/3;無效: 治療時癥狀無改變,腫塊未見縮小或縮小不足1/3。
2 結果
本組86例,治愈50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傆行87.2%。
3 討論
乳腺增生病屬中醫學乳癖范疇。為雌激素與孕激素平衡失調,表現為黃體期孕激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的量相對較多,致使雌激素長期刺激乳腺組織,而缺乏孕激素的調節與保護作用,乳腺導管和小葉在周而復始的月經期中增生過度而復舊不全,從而導致乳腺增生的發生[3]。中醫學認為,乳房為足陽明經所過,乳頭為足厥陰肝經所屬,其病多因憂郁傷肝,思慮傷脾,肝失調達,肝郁氣滯致經絡氣血郁阻,聚結成核所致。乳正平湯中海藻、生牡蠣、夏枯草、穿山甲珠、玄參軟堅散結;陳皮、半夏、全瓜蔞健脾化痰;青皮、香附、柴胡疏肝理氣;丹參、紅花活血通經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散結消腫之功效。配合千錘膏外敷,千錘膏中血竭、制乳香、制沒藥、兒茶活血消腫止痛;雄黃解毒消腫;蓖麻子有消腫拔毒的作用。二者結合使壅者通,郁者達,結者散,而達到腫消結散痛止的目的[4]。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這種局部與全身、內與外相結合的治療模式,具有見效快、療效可靠、副作用少的特點,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同時,應加強對乳腺增生病的防治工作,讓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適當控制脂肪食物攝入,及時治療月經失調等婦科疾病,進一步減少本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80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新藥(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S].1997:50-51.
[3] 楊麗娟.乳腺增生病中醫治療近況[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1(1):76-77.
[4] 陳淑長,遲景勛.中醫外科康復治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4.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