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火解毒湯配合氦氖激光治療老年帶狀皰疹56例
【關鍵詞】 皰疹,帶狀;中藥療法;激光
2005-10—2006-10,我們采用瀉火解毒湯配合氦氖激光治療老年帶狀皰疹5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均為本院皮膚科門診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齡60~76歲,平均68歲;病程1~18日,平均9日;發生在頭面頸部7例,胸腹背部36例,下肢13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1]確診。臨床表現:病前往往有全身癥狀,如倦怠、少食、頭痛和發熱等;初起為炎性紅斑、丘疹,很快變為水皰,皰液透明,周圍繞以紅暈,數個或更多的水皰組成簇集狀;約經7~8日,皰液渾濁,或部分破潰、糜爛和滲液,最后干燥結痂,經數日痂皮脫落,遺留暫時性紅斑或色素沉著。
1.3 治療方法
1.3.1 中藥口服 予自擬瀉火解毒湯。藥物組成: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丹參各15 g,黃芩、龍膽草、梔子、延胡索各10 g,土茯苓30 g,郁金12 g,甘草6 g。加減:水皰初起,灼熱刺痛,四肢困倦,納差,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數加茵陳、炒山楂、澤瀉;伴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口干口苦,尿黃赤,大便干燥,舌紅苔黃干,脈滑數加薏苡仁、七葉一枝花、酒大黃;水皰已干燥結痂,但疼痛不減,時作刺痛,口干心煩,舌黯紅有瘀點,苔薄黃,脈弦加白芍藥、桃仁、紅花、黃芪、三七、乳香、沒藥;陰虛口干明顯加沙參、麥門冬、生地黃;發于頭面頸部加菊花;胸腹背部加香附、柴胡;下肢加牛膝。每日1劑,水煎服。水皰多而脹大或水皰渾濁者,可消毒后穿刺排液。
1.3.2 激光照射 采用LJL40-HA氦氖激光治療儀(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局部照射患處,波長632.8 nm,光斑直徑約4 cm,每個部位8 min,每日1次。
1.3.3 療程 10日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1] 痊愈:皮損干燥結痂脫落,自覺癥狀消失;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或結痂,疼痛減輕;有效:皮損部分消退或結痂,仍有新起,疼痛尚存;無效:皮損無變化或繼續擴展,痛勢不減。
2 結果
本組56例,痊愈50例,顯效4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馬某,男,66歲。2006-02-07初診。1周前,左側胸背部出現粟米至綠豆大丘皰疹,在某醫院經抗病毒、抗感染及對癥治療,效果欠佳,且迅速變為大皰,部分水皰轉為渾濁、糜爛及滲出。刻診:疼痛劇烈,徹夜不眠,伴發熱,全身不適,口干口苦,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瀉火利濕,解毒活血止痛。予瀉火解毒湯加味。藥物組成: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丹參各15 g,黃芩、龍膽草、梔子、延胡索各10 g,土茯苓30 g,郁金12 g,甘草6 g,薏苡仁30 g,金銀花、連翹、制香附各15 g,柴胡10 g,炒白芍藥20 g。日1劑,水煎分2次服。水皰消毒后穿刺排液,加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每個部位8 min,每日1次。治療10日,疼痛消失,皮損干燥,痂皮脫落而愈。
4 討論
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難愈。大皰性帶狀皰疹疼痛最劇烈,若治療不當,遺留神經痛時間最長。瀉火解毒湯方中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清熱解毒;黃芩、梔子清熱瀉火;龍膽草瀉火除濕;郁金行氣活血;丹參活血化瘀,安神寧心;土茯苓利濕解毒;延胡索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瀉火利濕、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期、發病部位及伴隨癥狀辨證加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芩、梔子、龍膽草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2];大青葉、板藍根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2];丹參可改善血液黏度,促進毛細血管微循環加速,加快抗病毒藥物進入細胞內的速度,并且能促進增生變性的結締組織轉化、吸收,抑制亢進的膠原合成,從而迅速抑制神經節和相應的感覺纖維的充血、水腫、壞死,防止粘連形成和后遺神經痛的發生[2]。氦氖激光對組織有較深的穿透性,約達10~15 mm。研究表明,低劑量氦氖激光不僅起局部反應,并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引起全身反應。低劑量氦氖激光照射引起的生物效應有以下5個方面:①促進血管擴張,加快血流,改善皮膚微循環;②增進細胞膜的通透性,激活酶的活性,從而促進組織代謝,增加蛋白質、糖原的合成以及細胞的有絲分裂;③降低末梢神經興奮性和減少炎癥中形成的活性物質如5-羥色胺等而減輕疼痛;④增強抗炎作用,加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抑制粒細胞移動,增加溶菌酶和淋巴細胞因子,促進炎癥的吸收;⑤增加E玫瑰花環形成和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加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補體[1]。實踐證明,氦氖激光作用可靠,療效特異,無疼痛,無感染,無損害,對促進水皰愈合,減輕疼痛,減少并發癥均有較好療效。瀉火解毒湯配合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療老年帶狀皰疹可明顯改善癥狀,縮短病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1-255.
[2] 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90,530-978.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