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才戰略面臨5大困境第 2 頁
中藥炮制、采購、保管、質量方面不規范,過去常說的道地藥材很難保障,一些名方、效方、驗方效果也難比較。中成藥雖然方便,社會上生產的數量也確實不少,但臨床效果怎樣?有了中醫理論才能有中藥,有了好中藥,中醫才能更好地向前發展,“藥材好、藥才好”。普查顯示,我國的中藥資源共有12807種,中成藥品種5000種以上,還有具有特色的民族藥上千種,以及眾多的中藥保健品,說明我國中藥物種之多,資源之豐富,開發利用前途之廣闊,是任何國家所不及的,關鍵是如何能保證臨床使用的是“真藥”。
困境3:群眾基礎
有人在山東農村進行一次調查,結果顯示:38.7%的農民不太相信中醫療效,3.1%的人根本不信;30.4%的農民生病首選中醫,54.4%的人是在西醫治不好時才選中醫。歷來中醫的基礎在農村,簡、便、驗、廉是它固有的優勢和吸引力,但現在連農民都不看好中醫了。為什么?不能不承認,群眾的信任度和臨床療效的下降是導致現代中醫學術日趨淡化的重要內因。據統計,民國初期我國有中醫80萬人,1949年50萬,現在只有47萬人。而據對一些地區和縣級中醫院的調研估計,其中只有10%的中醫開湯藥處方。換句話說,真正能用中醫思路看病的不過5萬人。這期間,我國人口數從4億增加到今天的13億,而中醫隊伍尚未達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規模。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患者治病需求也越來越高,選擇范圍越來越大,總希望治療方法越簡單越好,見效越快越好,服藥越少越好。但中醫大多還沿襲過去診療模式,治病主要靠煎草藥喝湯為主,而中藥煎煮過程繁瑣,服用藥量較大,味道較重,又不便于攜帶保存。在堅定支持中醫的人群中,很多人是沖著中醫“保健”,而不是“看病”。如果中醫沒有群眾基礎,中醫發展就成了空中樓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