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才培養應立足和文化
中國“和”文化的內涵表現在宇宙自然和、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和、心身和;中醫是一種文化、一門科學、一門技術、一種產業,是我國自主創新的源泉;中醫人才培養中,傳統文化修為是前提,理論學習是基礎,臨證實踐是關鍵,教育創新是目標,而“和”是最終目的。
何清湖 湖南中醫藥大學
何為“和”文化
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式表達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震驚世界,中國5000年淵源文明的寫意長卷上紛呈出現的“和”字,讓中國的“和”文化再次引起世界關注。
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統一是國人的永恒追求。早在殷商之前先哲們就提出了“和”的思想,《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記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用咸和萬民”。西周的史伯不僅提出了“和”的理論, 并明確了它的價值,他們注重不同要素之間的“相濟相成”,強調整體的平衡和穩定!耙院臀逦兑哉{口,和六律以聰耳……”所以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同裨同,盡乃棄矣!保ā秶Z·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春秋時期,晏嬰用“相濟”、“相成”豐富了“和”的內涵,他認為“五味”相和,“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為美羹!吨芤住凡徽搹呢韵蟮截赞o,從《易經》到《易傳》都體現了這種追求平衡的“和”思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保ā兑讉鳌罚
此后,“和”思想被廣泛接受,逐漸積淀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一種基本思維定勢, 即使是學派林立、異說峰起的先秦諸子時期,當時的哲學家也大都接受并從不同側面發展了它。如孔子倡導“禮之用,和為貴”的中庸之道,他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薄爸轮泻停斓匮桑f物育焉!薄豆茏印氛J為“和乃生,不和不生。”整體的和諧乃是萬物生存和人類社會生存的前提。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按炱滗J,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塵!保ā独献印罚┻@是對大自然和諧美妙的贊譽。莊子則說:“一上一下,以和為量!薄罢{理四時,太和萬物!闭J為和諧乃是宇宙萬物存在變化的首要原則。
至先秦后,經歷代儒、釋、道學者的暢加發揮,“和”的理論進一步完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傳統內涵主要有:宇宙自然和、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和、心身和。
中醫人才如何培養
傳統文化修為是前提 中醫是一種文化,她以5000年優秀華夏文化為根基,處處散發著傳統文化的氣息。中醫學的許多基礎理論,如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都是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為理論模型,借鑒諸子百家來詮釋人體生理病理,進而指導臨床診療疾病,只有了解了古代的自然哲學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領悟中醫學理論體系。
同時中醫經典大多字義深奧,恰如唐·王冰評價《內經》所言:“其文簡,其義博,其理奧,其趣深”,沒有一定的古文基礎,不明句讀、訓詁,是很難讀懂的,更因許多中醫古籍年代久遠,人們輾轉傳抄,有所增刪,難免有“魯魚豕亥”之誤。
因此,對于中醫人才的培養,不但要具備其他自然科學學習和研究的嚴密邏輯思維及審慎的科學態度,也需要學習和研究人文科學的思維與能力,而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修為,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理論學習是基礎 中醫是一門科學,以“四大經典”為根,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要真正地掌握中醫這門科學,中醫理論的學習是最基礎的,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歷代名醫大家,許多自小便誦習《湯頭歌訣》、《藥性賦》、《雜病心法要訣》…這些都是中醫入門的前提,也是我們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的必備條件。青年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更應該加強對中醫經典的誦讀,熟練中醫理論,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只有這樣真正學好了中醫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中醫理論提出新觀點,才能不斷推進中醫學的發展。是以清代名醫徐靈胎先生指出:“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圖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
臨證實踐是關鍵 中醫是一門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長久以來對于名醫的培養都是“讀經典,做臨床”,也就是說,中醫必須以繼承前人經驗為基礎,并在臨床工作中反復實踐,將所得到的感悟,不斷進行理論上的升華,才能成為一代名醫。也正如山西名老中醫賀本緒先生所云:“學貴有恒,實踐第一”。只有通過加強臨床實踐才會對中醫經典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校學生應盡早接觸臨床,在學理論期間,應實行讀書與臨床交叉進行的制度,增加臨床見習和實習的時間,盡早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模式。
同時,在臨證實踐中,師承授受有必要成為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肮胖畬W者必有師”。如雷公師從黃帝,扁鵲師從長桑君、張仲景師從張伯祖、李東垣師從張元素。這種師徒教育造就了歷代名醫,并代代相傳,形成學派。通過與老師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弟子才可以少走彎路,縮短成才周期。
教育創新是目標 中醫是一種產業,是我國自主創新的源泉。隨著現代科技迅猛發展,X線、CT、MRI、各種理化檢查的普及,中醫學不可能再單純地靠摸脈、望舌等去診治疾病。中醫學如何利用現代科技豐富自己,與時俱進,這是關系到中醫學未來發展與走向的關鍵命題。
因此對于中醫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求他們“保住中醫的根”,強化中醫經典理論的學習,一方面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于現代醫學知識的掌握,樹立中醫藥學科與人文、社會、科技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新觀念,樹立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化教育的特點,創新中醫,走中西醫結合之路,實現中醫、西醫“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和”是最終目的 中國的“和”文化滲透于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每一個角落。中醫是一門“和諧醫學”,她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臟腑經絡氣血和諧”的健康觀,臟腑、陰陽、氣血失和諧的疾病觀,通過四診、八綱、經絡等辨證以求發現人體不和諧的診斷觀,以及調人、調氣、調陰陽、調臟腑等的治療觀,無不都傳達著中國“和”文化的訊息。
因此對于中醫人才的培養,包括傳統文化的修為、中醫理論的學習、臨證實踐的強化以及教育創新等都離不開“和”這一靈魂,立足于“和”,一方面將中國“和”文化不斷融入中醫教學中,使學生逐步形成“和”的診療思維;另一方面,在“和”文化的氛圍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深學生對醫生當具備仁心仁術,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理解,遵《大醫精誠》所言,方為蒼生大醫。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