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醫藥大學生就業瓶頸
目前中醫藥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就業率下降、進大醫院難等狀況,原因可能與中醫藥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中醫藥大學生自主擇業和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小、院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等因素有關。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完善就業市場,為中醫藥大學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目前的醫學生就業市場尚在建立中,而我國衛生醫療機構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機制改革的步伐相對較慢,缺乏人才流動機制,滋長了醫學畢業生“一次擇業定終身”的思想觀念,這是就業市場不完善的表現。有關部門應該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為醫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首先,要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改進畢業生就業市場現行的政策和法規。規范對就業主體——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管理,保證公平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保護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其次,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以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共享。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就業信息網,用人單位可及時將需求信息上網,同時也可以在網上查詢畢業生有關情況,學生可隨時了解用人單位的信息,也可以在網上設立個人求職主頁。實現供需雙方快速、便捷的雙向溝通;再次,規范校園招聘活動,組織召開好供需見面會,使用人單位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有利于醫學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 拓展就業渠道
幫助中醫藥大學生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破除將工作崗位人為地分成高低貴賤的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思想,主動面向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就業。中醫藥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主要有:1.醫院。對醫學生來說,醫院仍然是就業的主要場所。但畢業生必須認識到,這里所指的醫院不僅僅包括中心城市的二甲、三甲醫院.還包括更多的中小醫院、偏遠地區醫院甚至農村的鄉鎮衛生院,以及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2.社區醫療機構及農村醫療機構。我國有8萬城市社區和街道,需要大量的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此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今后老年公寓、老年醫療以及與老年人需求有關的社會服務機構將大量出現。社區服務、全科醫生、家庭護理等現代衛生服務形式,可以為中醫藥大學生就業提供廣闊的平臺。同時,我國現約有的66萬個建制村、4萬個鄉鎮,無論是衛生人員的數量還是學歷層次上都必須提高,特別是老、少、邊地區在加強初級衛生保健、推進合作醫療、配置衛生資源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中醫藥大學生做出無私的貢獻。3.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計劃生育、衛生及食品藥品監督等機構。隨著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對醫療市場、藥品銷售市場、醫療器械銷售市場必將實施法制監管,以代替行政領導,從而需要醫學生加入執法監督隊伍。4.基礎醫學研究和相關醫學領域的工作單位。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必然向邊緣性、相關性學科發展和延伸,諸如醫事法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經濟學等,同時基礎醫學研究也愈加引起人們的興趣與重視,無疑給醫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5.醫療保險、康復保健、醫藥或器械生產銷售等相關行業。相當多的畢業生選擇去醫藥公司當醫藥代表,做藥品營銷工作,制藥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穩中有升,醫藥的貿易、檢驗和醫藥信息管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也在增加。6.自主創業。對于那些具有較強創業意識、主動精神和較高綜合素質的中醫藥大學生,這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就業方向。7.跨行業就業等其他途徑。比如轉行做科研人員、教師、黨政干部、企業管理人員等,這不是主流,但可以反映一種多元化就業的思路。
三、加強就業指導
第一,學校應把對中醫藥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中,教育學生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把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與構建和諧社會聯系起來。第二,指導學生拓寬就業思路,調整期望值。中醫藥大學生要學會降低就業層次,到基層單位做基礎的工作;拓寬就業地域,搶先到那些目前經濟雖然欠發達但發展后勁足的新興城市去施展才華;要拓展就業領域,不必拘泥于專業對口,要敢于到那些與醫學專業相近或相鄰的新興行業工作。第三,提高學生的求職應聘技巧,增大就業機會。比如可以通過開辦就業指導專家系列講座,講授畢業生擇業前準備、職業生涯規劃、如何撰寫簡歷、應對面試和筆試的技巧以及黨政機關人才選拔中的注意事項;對用人單位如何進行招聘、單位如何選擇、如何正確簽約進入用人單位后注意的問題等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輔導。還可以開展“一對一”就業指導。組織有豐富經驗、長期從事就業工作的教師負責學生就業咨詢工作,參照社會人才需求的方向制定相應的咨詢與畢業前教育預案,解答學生常見的就業問題。
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首先,高校要特別重視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對畢業生進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教育,同時,學校和實習醫院要加強臨床畢業實習管理,嚴格畢業實習各個環節的考核。另外,中醫類院校應該把本科培養任務定位于鞏固大學基礎教育,培養醫學基礎知識寬厚、臨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強、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具備基本人文修養、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高質量醫學人才。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大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只死讀書、做書呆子,而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多掌握一些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2.加強自我學習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異常迅猛,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要適應當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面,能觸類旁通。同時,用人單位都希望來本單位工作的大學生具有能吃苦耐勞的精神、踏踏實實工作的作風,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3.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溝通的能力。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決定了醫療活動是多部門、多科室、多層次人員合作起來進行的,這就要求相關人員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加強醫護溝通、醫患溝通有助于提高醫療活動效率和患者依從性、減少醫療糾紛,從而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