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與臨床不可分
——中醫研究生教育之我見
□ 劉 承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是中醫的立足之本。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西醫學的進步十分迅速,中醫受到了很大沖擊,臨床陣地日漸萎縮,生存受到嚴峻的挑戰。為此,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當前中醫應千方百計提高其臨床療效,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目前的中醫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中醫療效的提高,筆者以研究生教育為例,對此作以探討。
中醫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在培養模式上大體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培養師資為主,強調加強中醫基本功;第二階段強調現代科研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習;第三階段強調培養實用型臨床人才,比較重視臨床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訓練。在中醫研究生教育創始時期,當時正值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恢復招生、中醫師資奇缺,培養中醫研究生最主要、最迫切的目的是要解決中醫教育的師資問題,因此,中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師資為重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對中醫師資的需求已得到緩和,加之現代科研工作的條件也逐漸得到改善,普遍重視培養現代科研型中醫研究生,無論基礎學科或臨床學科研究生,都開展了實驗研究,把現代醫學的檢測方法和指標用于中醫研究生的課題研究。至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單一的實驗研究型中醫研究生培養數量的增加,畢業生分配去中醫藥院校、中醫藥科研機構的比例逐漸減小,而臨床上對中醫研究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科研型研究生已不適應臨床的實際需要,繼而轉向注重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近年來,又將醫學學位分為臨床專業學位和醫學科學學位兩類,臨床專業研究生主要在臨床醫院培養,但由于中醫院有西化的傾向,中醫研究生臨證能力的培養受到沖擊。
中醫研究生將是推動中醫發展的重要力量,應該代表著中醫界較高的水平,但目前相當部分的中醫博士、碩士臨床水平不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不能令人滿意,與名老中醫的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當前的中醫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許多院校都分為臨床型和基礎型,臨床研究生主要在臨床中培養,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就可以少一點,提高臨床療效的重任主要落在了他們的肩上。但目前的中醫醫院為了生存需要,西醫已經占了很大的比重,對病人的處理是“西醫打頭陣,中醫做陪襯”,因此中醫臨床研究生首先要系統地學習西醫的處理方法,這當然也是必要的,無可指責。但他們花在中醫理論學習上的時間就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在他們的頭腦中,西醫的思維方式便占據了統治地位,用中醫處理臨床問題時已感到力不從心,只能照教科書對號入座,寫病歷收集中醫四診資料匆匆而過,對診脈不能深究,辨證準確與否心里沒底,開中藥處方時很隨意,不仔細斟酌藥物的使用。療效不好時,不從自己是否對中醫理論有準確而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上找原因,而是指責中醫理論模糊,可重復性差。
基礎型研究生又是如何培養的呢?要求他們對中醫基礎理論要深入學習,同時必須對現代醫學理論和實驗方法有所掌握,他們的研究方法是理論探討和動物實驗,臨床機會基本上被剝奪了,可脫離臨床的理論探索是枯燥的,有時自己也不清楚哪些理論是經得起臨床檢驗,哪些是靠不住的。他們將來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這套培養模式是仿照西醫而來的,但中醫與西醫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西醫學的解剖、組織、胚胎等學科,使用的研究方法都是看得到和摸得著的,非常具有質感和實觀認識,可以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中醫實踐性強,離開實踐將很難發展,目前的動物實驗方法是仿照西醫而來,還沒有成熟的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因而動物模型沒有說服力,動物實驗不是發展中醫的主要手段。有人指責中醫基礎學科分化不全,并作為中醫不科學的證據,但中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再者,學科的分化是自然形成的,人為的分化是不可取的,人為分化無異于拔苗助長。我們歷來強調,發展中醫應遵循中醫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探尋中醫發展的歷史軌跡,我們發現中醫基礎與臨床是不可分割的。
首先,中醫理論來源于臨床觀察和實踐。中醫理論是建立在對人體生理、病理長期反復觀察和醫療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并吸收了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中醫理論絕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第二,中醫理論的創新推動了中醫實踐的發展。中醫重視經驗,但同樣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創新,中醫就不能發展。張仲景就批評過只重視經驗而不重視理論的醫生,“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而張仲景本人在思求經旨的基礎上,在“憑脈辨證”的實踐過程中,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從而推動了中醫實踐的發展。
第三,理論的學習、豐富和發展離不開臨床。中醫理論有時是十分抽象的,其美妙之處只有在臨床中才能有所體會。著名中醫學家王綿之曾講過:“……關鍵是讀書和臨證,并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死讀書是不對的,因為中醫有許多理論和知識只有通過臨證才能正確理解,至少在目前還別無他途。”可見學習中醫離不開臨床。而豐富和發展中醫理論更離不開臨床,溫病學理論的奠基者葉天士,一生忙于診務,簡直是純粹的臨床家,衛氣營血辨證體系正是在他豐富的臨床實踐基礎上創立的,沒有實踐而要創立新理論是難以想象的。
現在,許多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人,他們很少從事臨床工作,既不做醫療工作,也不做臨床調查,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做動物實驗、搞課題,有完全脫離臨床的傾向。許多老中醫呼吁學習中醫要早臨床、多臨床,但至今也沒有完全落實。中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水平臨床人才,可是我們的師資隊伍中卻有不少不精通中醫臨床的教師,這又怎么能培養出優秀的中醫臨床人才呢?
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首先必須明白,當代中醫的中堅是學驗俱豐的名老中醫,如果沒有他們創造的卓越療效,中醫就不會被青睞,甚至無立足之地。今天的研究生隊伍中,必須培養出未來學驗俱豐的高級中醫,這關系到中醫的前途和命運。可是如果按照現有的培養方式,能實現這一目標嗎?我們應該借鑒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理論與臨床并重。名老中醫之所以療效高,一是理論高深,二是經驗豐富。所以應讓搞基礎的人有機會臨床,搞臨床的人也要深入對中醫理論的學習。基礎與臨床必須緊密結合,劃分基礎與臨床只能是的一種分工傾向,在學術上二者必須連為一體,而不能相互脫節。
當代中醫泰斗鄧鐵濤教授,對如何學好中醫有如下建議:臨證-讀書-思考-臨證-總結提高(或實驗研究),如此循環往復,終身實踐是一條光明大道。這也代表了許多名老中醫的觀點,是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鑒。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