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教育的認識和思考
□ 陳欣 段永強 甘肅中醫學院中醫醫療系
中醫藥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已成為世界醫學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更需要后人不斷繼承和發揚。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中醫學主要是通過高等教育、大眾教育傳承的,所以未來中醫藥學的生存和發展前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等醫學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中醫教育是傳承中醫最主要的環節,當前中醫發展形勢如此嚴峻,若不從這一代中醫院校大學生身上下功夫,不能培養出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很可能就如同有人所說“不出50年中醫不需要被別人取消,自己也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
充分了解中醫院校大學生的知識背景
現階段學習中醫藥學的大學生絕大部分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人們所稱的“80后”。分析他們發展的特點和知識背景,制定符合他們發展的“授業”模式,才能讓這批人更好地學習中醫,傳承中醫。
20世紀80年代發展經濟是中國的主題,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物質水平提升,消費水平提高,第三產業興起。對外開放許多新的思潮,新的理念進入中國百姓的生活。“80后”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形成了具有個性的一面:“追星”、追求新潮、時尚,思維活躍、敢于嘗試、不斷更新生活方式。以至“80后”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淡忘”,傳統習俗的“漠視”。綜觀“80后”的成長軌跡和教育背景,可以感受到這一代人學習的知識很少涉及傳統文化,以至于幾乎不涉及中醫學知識,而學習的近現代科學理論卻與現代醫學有緊密的聯系。現代醫學(西醫)自從誕生起就很好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將生物學中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運用到醫學領域,利用化學生產藥品,利用物理制造出大批的儀器……西醫的很多技術、儀器,一般高中生都可以理解其中的原理。而中醫理論到目前還用的是以陰陽五行、取象比類等理論為指導思想和說理工具,可以說這是一種抽象的、陌生的知識體系,對于一個剛進入中醫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就得從頭學起。另外,學生習慣于將所學的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積累作對比和“嫁接”,如將中醫的五臟與西醫的五臟對比,極易產生“中醫是什么”,“中醫科學嗎”,“中醫療效如何”等一系列疑惑。
中醫教育面臨的社會壓力
現階段中醫藥的發展可以說陷入了困惑之境。老百姓對中醫不理解從而產生誤解,一些騙子打著中醫的旗號行騙,其后果不但讓群眾受害,而且中醫也蒙受冤屈。還有一些中醫大夫,掌握的理論知識不夠,業務水平不高,在行醫過程中出現“庸醫治病”的現象……這樣的社會環境讓中醫大夫極不自信,也極不利于年輕的大學生對中醫的學習和繼承。“80后”學習中醫藥學可以說要承受許多社會的壓力。
要改變這種情形,一方面需要中醫人自強不息,爭取以醫療實踐和臨床療效取信于患者;另一方面需要體制改革,給予適合中醫藥自身發展的空間。
中醫教育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醫四大經典有公認的地位,歷史上無數醫家不斷補充、完善,極大地豐富了中醫學理論。由于不同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生活背景不同,因而形成的中醫理論融入了諸子百家思想,如道家、儒家、兵家思想……也融入了諸如農學、物候學、氣象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知識的精華。學習中醫可謂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悉人事”,最具典型的是“五運六氣”、“同氣相求”等理論,還有針灸中的“子午流注”、“靈龜八法”,其中就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
當代教育對傳統文化的淡化。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當代大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幾乎不去“精究”國學,而是精究現代科學技術,如數學、物理、化學……各級教學只重視應試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大學生對許多優良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故對于文理醫理并重的中醫藥學教育來講,他們這種單薄而貧瘠的知識背景很難體悟到其中的深邃和神妙,所以現在中醫藥大學教育除了扎實地開展中醫基礎理論教育,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之外,還應注重開展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知識教學。
中醫理論闡釋方式與現代生活語言的脫節。中醫理論形成的時代與當今時代已大不相同。現代社會的發展,新舊事物的更替變得非常迅速。人們的視角已由地球轉移到宇宙、從分子深入到原子。對比古人于今人的意識形態、思維模式、知識表達、信息傳遞……可以說他們之間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今的中醫學子對理解“陰陽”、“五行”、“運氣”、“藏象”等抽象理論仍存有困難,有的甚至認為中醫理論語言的表述中存在許多“玄想”的成分。所以在中醫教育階段,應該首先讓學生理解中醫內涵,而且要對延續了幾千年的中醫理論尋找合理的表述方式,使之與習業者的思維和語言習慣相符合。
輕視對學生專業思想的鞏固。目前“重理論,少實踐”的教學模式不能讓學生體會到中醫“效如桴鼓”的奇妙之處。加之很多學生受到社會影響,對中醫的前途產生迷茫,逐漸動搖了傳承中醫的決心,最后自暴自棄,以至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可見構建牢固的專業思想對繼承中醫學尤為重要,所以應重視中醫院校學生專業思想的培養。要培養牢固的專業思想,除了課堂上學好理論課之外,還應走進中醫臨床,及早接觸中醫的診療過程。讓年輕的“中醫人”有機會實踐中醫,感悟中醫,從而對中醫產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忽略了學習方法的教育。在以自學為主的大學里,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可少走許多彎路,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當今中醫院校大學生可以說是初次接觸中醫藥學,對于學習中醫藥學的方法掌握甚少。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從而學習中醫的興趣逐漸降低。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應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及學習方法的培養。此外,還應開展諸如名醫大講堂、傳統文化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展知識、啟迪思維,讓學生深切感受身邊醫學名家豐滿的學術思想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從而為今后學習中醫樹立信心。
總之,學習中醫是個漫長的過程,而大學階段的學習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希望通過大學五年的學習,能夠培養出中醫理論扎實、中醫臨床技藝精湛的“鐵桿中醫”,讓這一代中醫人真正繼承中醫,創新中醫,以高超的醫術造福于人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