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醫高等教育的幾點思考
□ 馬作峰 姜瑞雪 河南省南陽醫專中醫系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的統計,1949年我國人口不足5億人,中醫人數為50萬人。2003年我國人口增至近13億人,中醫執業醫師人數49萬人,但其中真正能用中醫思路看病的不過3萬人,而且幾乎都是50歲以上的老醫師。這說明我國中醫藥正陷入傳承危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以為,中醫教育的一些缺陷應當是其原因之一。
中醫專業的招生門檻應適當提高
目前中醫高等專科學校的招生沒有任何限制,只要達到當地專科分數線,有志愿就一律從高分到低分錄取,不考慮考生的各科成績,筆者以為這種錄取方法不利于中醫學生的培養。
中醫學有其特殊性,需要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較扎實的古漢語知識,在理解中醫理論時,又需要一定的辯證觀和恒動觀。因此,在報考中醫院校時,應當對考生的語文、政治等文科成績作一定要求。從中醫教育的實踐看,即便考生總分很高,如果文科成績差,將會影響其入學后的學習成績,以致于厭惡中醫。《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扎實的古漢語知識作為學習中醫的工具,對培養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
中醫理論本身就晦澀難懂,即使語言文字功底較好,也未必就能很好地掌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就是因為不能正確理解中醫經典的含義,而認為學中醫枯燥無味,這些學生畢業后要么以西醫為主,要么干脆改行。因此,與其選擇那些不適宜學中醫的人去勉為其難,倒不如寧缺勿濫,選擇那些具備必要的基礎,既具有一定資質,又熱愛中醫的學生認真加以培養。
這種提高門檻招生的辦法,可能會在短期內影響中醫院校的招生,但從長遠看應該比不考慮學生資質,試圖通過擴大招生規模來提高中醫人員水平的辦法要好。事實上不加篩選,全面撒網的招生辦法,很難培養出優秀的中醫藥人才。
中醫教育應重視傳統文化的培養
中醫理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儒家學派的中庸思想、道家學派的形氣、陰陽學說等,深刻地滲透到了中醫理論之中。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很難理解中醫的理法方藥理論。歷史記載,孫思邈諸子百家無所不通,李時珍“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無所不讀,說明要學好中醫,必須廣識博學。有人把傳統文化與中醫的關系比作是魚與水的關系,傳統文化是水,中醫是魚,池中有多少水,決定池中有多少魚。對于長期接受現代科學熏陶的青年學生,更容易理解微觀的、實證的、還原的西醫理論,對宏觀的、抽象的、整體的中醫理論在內心深處具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如果沿用傳統的線性的思維方式,不太容易理解中醫,因此,堅實的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學、歷史和哲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中醫的精髓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等院校應當努力創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以培養其研究、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
中醫教育應加強醫德教育
在中醫發展的歷史上,有許多關于醫德的論述,如《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中提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孫思邈也說“二儀之內,陰陽之中,惟人最貴”,在醫療過程中,醫家要“勿避險戲,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這些論述都強調學好中醫的前提是要有高尚的醫德。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泛濫,急功近利思想嚴重,而中醫人才的培養周期較長,這就要求有志于中醫的學生必須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以德統才。因此,高校應當把醫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醫德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教育形式使之明確學習目的,從而以滿腔熱情投入到中醫的學習工作中去。讓學生深切體會中醫的價值,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學習韌勁,敢于迎難而上。只有在內心深處意識到醫學的神圣、崇高,才能做到“好之”、“樂之”,才有可能培養出蒼生大醫。
信任危機是中醫教育的大敵
廣州中醫藥大學鄧鐵濤教授指出:“中醫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確立對中醫學的信心,是否對中醫學具有信心其實也就是中醫是否入門的一個標志。而在目前,中醫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機,而中醫教育的危機從根本上說就是信心的危機。中醫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能夠解決學生的信心問題。”毛澤東主席曾說“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醫藥文化以其獨到的魅力,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貢獻,要讓中醫學生深刻理解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對源于西方文明的西醫學,無論怎樣努力也只能跟在西醫的后面做一些低水平重復的工作,如果中醫師不能掌握中醫理論和技能,西醫水平又無法和專業西醫醫師相比,最終只能淪為“二流的醫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