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治療白塞氏病經驗第 4 頁
2010年3月13日四診,服藥后口腔及外陰潰瘍未作,關節疼痛減輕,膝關節腫脹消失,夜寐轉安,面頰粉刺減輕,口周、胸背粉刺消失,納食可,大便轉軟,每日一行,小便氣味減輕,月經量少,有少量血塊,舌體中,舌質暗紅,邊淺齒痕,苔薄白膩,脈弦細滑。既見效機,以上方加減續用,以鞏固療效。
處方:前方去麥冬、炒蒼術、草決明、椿根皮、炒黃芩,知母改12克,枇杷葉改15克,加生石膏30克,丹皮12克,紫草12克,炒白芍15克,當歸12克,陳皮9克,水煎服,21劑。
茶飲方:西洋參6克(先下),麥冬10克,桔梗10克,青果10克,川貝10克,鳳凰衣10克,甘草6克,玫瑰花10克,荷葉12克,水煎服代茶飲,每2日1劑,10劑。浴足同前。2010年6月10日隨訪,治后口腔及外陰潰瘍未作,一般狀況良好,現在鞏固中。
按 本患發病已十年,已有口腔﹑外陰潰瘍,眼部癥狀已初現,并有關節腫痛,已近中晚期,郁火內擾,氣陰兩虛,濕毒熏蒸,烽煙欲起,有眼目化膿失明之虞,路老以甘草瀉心合半夏瀉心湯化裁,加藿香﹑防風﹑枇杷葉﹑炒杏仁﹑茵陳﹑貝母﹑炒薏仁化濕解毒,加桔梗﹑玉胡蝶﹑桃仁﹑娑羅子理氣活血,西洋參﹑麥冬﹑草決明﹑密蒙花益氣養陰﹑明潤眼目,尤甘草生﹑炙各半,獨具匠心,清代醫家鄒澍謂:“甘草之用生﹑用炙確有不同。如《本經》《別錄》(甘草)主治,大率‘除邪氣,治金瘡,解毒’皆宜生用;‘緩中,補虛,止渴’宜炙用。消息意會之可矣”。加之調和諸藥,和百藥之長,一藥兩用,一舉三得,為方中主將,一貫到底。益氣以西洋參之清潤易人參之溫燥,非大師不能洞察秋毫也。二診時口腔潰瘍較前減輕,外陰潰瘍消失,關節疼痛好轉,膝關節腫脹消失,大便轉軟,舌質暗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脾虛濕滯證現,去草決明、桃杏仁,加炒蒼術﹑黃柏﹑川牛膝,與炒薏仁成四妙散,加強健脾化濕,清化濕熱。三診口腔潰瘍消失,關節疼痛好轉,膝關節腫脹消失,夜寐多夢,面頰,口周,胸背泛起粉刺,小便氣味重,月經量少,經前乳房脹痛,陰部瘙癢,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滑,以清熱解毒、健脾化濕,養陰益氣為法治療而建功。四診時去麥冬、炒蒼術、草決明、椿根皮、炒黃芩,加生石膏、丹皮、紫草、炒白芍、當歸、陳皮清熱涼血,活血養陰固本收功,鞏固療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