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治療白塞氏病經驗
中醫經驗:路志正治療白塞氏病經驗 毛宇湘 河北省中醫院
白塞氏病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臨床上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和眼炎及皮膚損害為突出表現,又稱眼、口、生殖器綜合征,常累及神經系統、消化道、肺、腎、關節、附睪等器官。西醫學認為該病原因不明,缺乏針對性的有效治療,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現有癥狀,防治重要臟器損害,減緩疾病進展,病情嚴重時可選用激素及細胞毒性藥物,療效欠佳,反復不愈,痛苦萬分,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治療疑難雜癥經驗宏豐富,療效卓著,我隨路老侍診,獲益良多,不揣愚陋,管窺如下。
病機為五臟相因、濕毒為患
路老認為白塞氏病屬于中醫學之狐惑病范疇,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中謂:“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并謂:“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對狐惑病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膿成與否判斷方法、方劑用藥都有較為完整的論述。隋代巢元方、元代趙以德對此病都有闡述和發揮。
路老認為該病發病與肝、脾關系密切,涉及心、腎、肺諸臟。病因病機為肝郁化火,耗傷陰津,虛火內擾,氣陰兩傷,或久病脾虛,或苦寒傷脾,或肝郁脾虛,脾虛失運,水濕不化,濕熱內蘊,蘊久化毒,濕毒熏蒸三焦臟腑,流注經脈,腐蝕為患,病機錯綜復雜,涉及多個臟腑,同時或先后發病,五臟相因,濕毒為患,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
治療辨病辨證結合、內服外用并行
狐惑病治療,明清以前多宗仲景之法,以甘草瀉心湯為主方,而清《醫宗金鑒》認為《金匱要略》中的外治法尚屬合理,而甘草瀉心湯用于本病卻“與病不符”。清代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卻認為甘草瀉心湯用于本病療效卓著,謂:“余親見狐惑證胸腹痞滿者,投此立效。”于臨證中得來,應屬不虛。路老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該病治療應兼顧五臟之因,濕毒為患,虛實兼顧,標本同治,以益氣養陰、疏肝健脾、化濕解毒為法,仲景之甘草瀉心湯仍為該病之主方,臨床治療要辨病辨證論治結合,圓機活法,內服外用并行,內外同治,內服與茶飲相繼,熏洗與足浴相配,使病情緩解向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