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經方辨治痰飲眩暈
中醫經驗:經方辨治痰飲眩暈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院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并見,統稱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甚者可突然仆倒。眩暈屬于虛者居多,但多為虛中挾實之證,而這個實則以痰飲為多見。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稱眩暈為“頭眩”、“目眩”,或“冒眩”,或與其他癥候并稱之為“癲眩”、“眩悸”等,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為后世痰致眩暈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這一條頭眩的病機就是中氣損傷,水飲上沖。《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說:“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這里就主要闡釋了“目眩“、“冒眩”的病機是痰飲上冒清陽。特別是《金匱要略》中治療痰飲的大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及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眩暈,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病案舉例
趙某某,女,60歲。2011年12月30日初診。體質素弱,有高血壓病及糖尿病史。半月前因感冒而一直發作頭暈目眩,時輕時重,低頭或仰頭,以及轉頸過快時,眩暈就會加重,曾去某醫院診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經活血化瘀藥口服及輸液治療無明顯效果。刻診:精神差,眩暈,頭部動作遲緩,后頸項部僵硬不適,出虛汗,眩暈加重時汗更甚,無頭痛,無寒熱,無惡心、嘔吐,口渴,無口苦、咽干,納差,多寐,大便可,小便黃。舌質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水滑,脈寸浮關尺沉微弦。血壓145/90mmHg。辨為太陰太陽陽明合病。方擬苓桂術甘湯、澤瀉湯、桂枝加葛根湯合方:茯苓、葛根各40克,桂枝、白芍、生姜各30克,白術、炙甘草各20克,澤瀉50克,紅棗8枚(切開)。3劑,日1劑水煎分3次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