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小產后不適第 2 頁
首診辨證,以小產后,陽氣虛羸,寒邪留滯于經絡,致周身陽氣流通障礙,而有腰困、背痛、腳涼、畏寒、周身憋脹之感。神疲乏力、入夜難寐皆陽氣不展之故。治以溫通太少,調和營衛為先。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桂枝加附子湯加減。二診時諸證減輕,隨陽氣通達一分,則寒邪退卻一分。腳涼轉溫且有微微汗出,臍周亦有濕物滲出感,苔由白轉為薄膩,脈兼緩象。此若東北酷寒之地,是冬則水冰地坼,萬物剛強;至春得陽氣溫煦,冰融成水,水潤濕土,此熱蒸寒化之象。人受氣于天地,寒化之后,自有濕現。故繼用前并佐蒼術、黃芩祛濕為法。七劑之后,陽氣復,營衛調,濕氣化。
麻黃細辛附子湯見于《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薄秱摗肥且灾委熗飧胁〉乃季S構建的,而該患者顯然非外感病。那么將此方廣用于內傷病,該從何立論?
從外感立論,此方以溫經解表為旨;從內傷立論,該方則以溫通太少為法。如何體現是溫通而非解表?劑量。原方麻黃、細辛均2兩,附子1枚。而在高建忠老師的筆下,活用于內傷病之后,麻黃細辛附子湯已非原方,麻黃、細辛均為3克,附子9克。因為既然本案患者非外感表證,就不需要用大劑來解表,只取小劑以溫通為意。
桂枝加附子湯見于《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加附子湯于此處同樣由治外感的“扶陽解表”之劑,活用為治內傷的“扶陽氣、調營衛”之品。綜合患者的癥狀,似乎更多地表現為肢體經絡、營衛的陽氣不暢。原文治“汗漏不止”,而此處與麻黃細辛附子湯合方;騿枺昂孤┎恢埂笨捎寐辄S?答:不可用,依劉渡舟先生之說,“桂枝加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區別,則是在于汗之有無”。可見,二方一是治有汗,一是治無汗。然此案患者并無“汗漏不止”或“無汗”的表現,而上述的有汗和無汗僅適用于從外感立論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