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六節 疳證第 6 頁
3.干疳
證候:極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膚干癟起皺,皮包骨頭,精神萎靡,啼哭無力且無淚,毛發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納,大便稀溏或便秘,時有低熱,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紅少津,脈沉細弱。
分析:本證為疳之重候,出現于疳之后期,皆由脾胃衰敗,津液消亡,氣血俱虛所致。,脾虛氣衰,故精神萎靡,啼哭無力;胃氣衰敗,則杳不思納;脾虛不運,則大便稀溏;陰液耗竭,上則口唇干燥、啼哭無淚、舌光紅少津,下則腸失濡潤而便秘;陰虧生內熱,則時有低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補氣健脾,當歸、熟地、白芍滋陰養血,川芎行氣活血以冀氣血游布全身。面舌淡,脾陽虛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子溫陽助運;舌干紅,無苔,加烏梅、石斛、麥冬酸甘化陰;杳不思納加陳皮、砂仁、焦山楂鼓舞胃氣,醒脾助運;時有低熱,汗出不溫者,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
(二)兼證
出現于疳積重證和干疳階段,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眼疳
證候:兩目干澀,畏光羞明,時常眨眼,眼角赤爛,目睛失澤,甚則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等。
分析:脾病及肝,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榮于目,故兩目干澀,畏光羞明,目睛失澤,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肝陰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爛;土虛木旺,則時常眨眼。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明目。
方藥:石斛夜光丸加減。常用藥:石斛、天冬、麥冬、生地、枸杞子滋補肝腎,青葙子、菊花、黃連清熱瀉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氣健脾,川芎、枳殼行氣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