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六節 疳證第 7 頁
2.口疳
證候: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穢臭難聞,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小便黃赤,或發熱,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分析: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疳證日久,脾病及心,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糜爛生瘡,發為口疳。心火上炎,則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心熱移于小腸,則小便黃赤。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導赤湯加減。常用藥:黃連、燈心草、朱茯苓、甘草梢清熱解毒瀉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葉、連翹清心除煩,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涼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黃散搽口腔患處。
3.疳腫脹
證候:足踝、目胞浮腫,甚則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短少,面色無華,全身乏力,舌質淡嫩,苔薄白。
分析:疳證日久,脾氣虛弱,中陽不振,水濕不運,泛溢肌膚,而致足踝、目胞、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短少;面色無華、全身乏力,舌淡嫩,苔薄白,均為脾虛氣弱之象。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常用藥:黃芪、白術、甘草補氣健脾,桂枝溫陽通經,茯苓、豬苓、澤瀉、防己健脾滲濕利水,生姜、大棗和中安胃,調和營衛。四肢不溫,腰以下腫甚,偏于腎陽虛者,加附子、干姜溫腎陽以利水,或用真武湯加減治療。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