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肝病證 第四節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常見的疾病,是由于體內貯存鐵量減少,血紅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的貧血。多發生在6個月—3歲的嬰幼兒。本病不僅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嚴重者還影響其行為智力以及對疾病的抵抗力。本病屬中醫“血虛”范疇,根據貧血的輕重程度,又分屬于“萎黃”、“黃胖”、“疳證”、“虛勞”等病證。
[病因病機]
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不當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多種急慢性疾病病后失于調護亦可導致發病。
由于母體素虛,或孕期失于調護,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致使胎兒精血未充,氣血內虧而致貧血。小兒脾常不足,易受損傷,多食、偏食、過饑、厭食等均可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而發為貧血。原患各種疾病失于調護,傷及脾胃心肝,氣血無以資生,亦可形成本病。
《內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不能化氣生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本病均為虛證。喂養不當、病后失調可致脾胃虛弱或心脾兩虛之證;先天稟賦不足,大病久病之后常表現為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之證。臨證所見,輕度、中度貧血多為脾胃虛弱或心脾兩虛之證;而重度貧血多為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之證。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