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腎臟病證 第四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臨床以多汗,夜啼,煩躁,枕禿,肌肉松弛,囟門遲閉,甚至雞胸肋翻,下肢彎曲等為特征。是目前我國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征,散見于中醫學汗證、五遲、五軟、雞胸、腎疳等疾病。本病常發生于冬春兩季,多見于3歲以下小兒,尤以6-12個月嬰兒發病率較高。發病率北方較南方高,工業性城市較農村高。本病預后一般良好,但罹患其他疾病,常使病程遷延。或因病情較重,治療失宜,病后可留下某些骨骼畸形。
我國古代早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已提出了背僂、多汗、齒遲、發稀等與本病相似的證候,并提出了·數見風日”的預防措施。《小兒藥證直訣》中已有本病胸骨與脊柱畸形的證候記載,稱“龜胸”、“龜背”。《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中則提出氣血虛虧可導致“筋骨軟弱步難移,牙齒不生發疏薄,身坐不穩語言遲”等癥狀。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失宜,脾腎虛虧所致。
胎養失宜懷孕期間孕婦的飲食起居,精神調攝,無不影響胎兒的營養與發育。孕婦起居不常,營養失調,或疾病影響,都可造成胎兒失養,先天腎氣不足。
乳食失調母乳缺乏、人工喂養,未及時添加輔食,或食品的質和量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致使營養失衡,脾腎虛虧,發生本病。
日照不足長期不直接接觸陽光,可引起氣血虛弱,影響脾腎功能。影響日照不足的因素,常與戶外活動少,空氣中多煙霧,或陽光被玻璃所擋有關。
本病病機由于脾腎虛虧。蓋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源。脾腎不足,可影響其他臟腑,故病變之初,不僅出現脾腎虛弱,還可出現心肝火旺、肺衛不固等證候。腎主骨髓,病之后期,癥情較重,常見腎虛髓虧,骨氣不充,骨質疏松,成骨遲緩,甚至骨骼畸形。由于佝僂病患兒體質虛弱,肺脾氣虛,抗病能力低下,感受風邪后,常易蘊郁肺絡,肺氣閉塞而引起肺炎喘嗽;或因乳食不節,脾失健運,導致泄瀉。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