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五節 食積
食積是因小兒喂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征。食積又稱積滯。與西醫學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夏秋季節,暑濕易于困遏脾氣,發病率較高。小兒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以嬰幼兒多見。常在感冒、泄瀉、疳證中合并出現。脾胃虛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容易反復發病。少數患兒食積日久,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受損,導致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障礙,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成疳,故前人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所記載的“宿食不消候”、“傷飽候”是本病的最早記載。其后《活幼心書》和《嬰童百問》又分別提出了“積證”和“積滯”的病名。
《保嬰撮要·食積寒熱》說:“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明確指出了小兒食積的發生原因。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內積,損傷脾胃。病機為乳食不化,停積胃腸,脾運失常,氣滯不行。食積可分為傷乳和傷食。傷于乳者,多因乳哺不節,食乳過量或乳液變質,冷熱不調,皆能停積脾胃,壅而不化,成為乳積。傷于食者,多因飲食喂養不當,偏食嗜食,飽食無度,雜食亂投,生冷不節;食物不化;或過食肥甘厚膩、柿子、大棗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發病。正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乳食停積中焦,胃失和降,則嘔吐酸饅不消化之物;脾失運化,升降失常,氣機不利,出現脘腹脹痛,大便不利,臭如敗卵;或積滯壅塞,腑氣不通,而見腹脹腹痛,大便秘結之癥。此屬乳食內積之實證。
食積日久,損傷脾胃,脾胃虛弱,運納失常,復又生積,此乃因積致虛;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調,脾胃虛弱,·胃不腐熟,脾失運化,而致乳食停滯為積,此乃因虛致積。二者均為脾虛夾積、虛中夾實之候。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