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脊柱部傷筋 第三節 腰部病癥(上)第 14 頁
二、腰椎后關節紊亂癥
腰椎后關節紊亂癥,又稱后關節損害,包括后關節錯位,后關節滑膜嵌頓及后關節炎。常由于脊柱扭傷而發生急性腰椎后關節紊亂,引起腰部劇烈疼痛和功能障礙,也可由于急性期治療不妥而形成慢性腰痛。為臨床多見的一種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
【病因病理】
腰椎后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其外層是纖維層、內層是滑膜層。關節面排列常為四十五度斜位或近矢狀位,腰5骶1椎關節面的排列近冠狀位,是一種摩動關節。后關節的主要作用是穩定脊柱和引導脊柱運動的方向,并阻止脊椎滑脫。由于腰部負重和活動度大,故后關節的損傷機會較多,常發生于腰3以下的椎間關節。如腰部慢性勞損或反復扭傷,可致后關節發生損傷性炎癥改變,產生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當腰部突然轉動時,易造成后關節的錯位或其間的滑膜嵌頓,而引起難于忍受的劇烈腰痛。
1、后關節滑膜嵌頓 多發生于腰骶關節,與該處關節面排列有關。腰骶關節面介乎于冠狀位和矢狀位之間的斜位,關節松弛,活動度大,可作屈伸、側彎和旋轉運動。當腰部前屈旋轉動作時,可使關節間隙加大,滑膜突向關節腔。在突然伸直時,滑膜被嵌夾于腰骶關節面之間。關節囊有脊神經后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故一旦發生滑膜嵌頓,即可出現難以忍受的腰痛。
2、后關節錯位 常在腰部負重或激烈運動時,不在意的扭轉、閃腰,使脊椎扭斜,腰肌緊張,關節囊、韌帶受到牽拉,使后關節移位,引起劇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較滑膜嵌頓為輕。
3、后關節炎(又稱后關節勞損) 多因前者處理不當,或因椎間盤變性,引起后關節負重量的增加。當腰部后伸活動時,上下關節突間關節面發生沖撞而受阻、反復撞擊、摩損,使關節面的軟骨破壞。長期的不良刺激,造成關節面硬化,關節突變尖銳,關節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習慣姿勢不良,可對后關節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久之,則出現慢性腰痛。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