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脊柱部傷筋 第一節 頸、背部病癥第 17 頁
(四)前斜角肌損傷
【解剖生理】
斜角肌為頸部深層肌肉位于脊柱的頸部兩側,由前、中、后斜角肌組成。前斜角肌起于3到6頸椎橫突前結節,止于第一肋骨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起于3到7頸椎橫突后結節,止于第1肋骨中部上面(肌纖維由內上斜向外下)。前、中斜角肌之間有一三角形間隙(稱斜角肌間隙),由臂叢神經及血管束通過,后斜角肌起于5、6頸椎橫突后結節,止于第2肋骨粗隆,該肌受3、4神經前支支配。作用:如肋骨固定,該肌單側收縮,使頸側屈并回旋;雙側收縮,則使頸部前屈。若頸部固定,該肌收縮可上提1、2肋,助呼吸。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因搬抬重物,或頭頸后伸、側屈位猛力扭轉而致傷。
2.癥狀 頸肩臂部疼痛無力,傷側上肢上舉時,疼痛減輕。嚴重病例或病程久者,疼痛可向耳后及上肢擴散,手部小魚際部肌肉萎縮,感覺異常、傷側上肢發涼、腫脹等神經、血管癥狀。手的握力降低,或持物功能喪失。
3.檢查 可在鎖骨上窩處觸及該肌鈍厚、變硬、壓痛并向上肢放散。亦有在5、6頸椎橫突處壓痛并向耳后放散的病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抬高傷肢則癥狀減輕。
【手法治療】
(1)彈撥理筋舒順法 病人正坐。術者立其背后,用一手扶其頭部,另手食、中指插入胸鎖乳突肌后緣彈撥斜角肌起始部數十次,然后,仍用食、中指指腹在鎖骨上窩,沿該肌纖維方向施理筋手法數遍。
(2)施“托扶枕頜搖擺法”,操作方法同前。
(3)揉撥傷肢疏通法 病人正坐,術者立于傷側前方,先用拇指壓天鼎、中指彈腋下大筋、小海、手三里穴;繼之,以雙手揉搓、拍打、牽抖、疏通傷肢、拿肩井、肩部結束。
如系斜角肌與臂叢神經的關系變異者,經多次手法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松解。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