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下焦篇第 6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24:34 

28熱入血室,醫與兩清氣血,邪去其半,脈數,馀邪不解者,護陽和陰湯主之。
此系承上條而言之也。
大凡體質素虛之人,驅邪及半,必兼護養元氣,仍佐清邪。
故以叁甘護元陽,而以白芍、麥冬、生地和陰清邪也。
”護陽和陰湯方甘涼甘溫復法偏於甘涼即復脈湯法也。
白芍”五錢、炙甘草”二錢、人叁”二錢、麥冬”二錢連心炒乾地黃”三錢炒。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29熱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脈虛數,暮微寒熱者,加減復脈湯,仍用叁主之。 此熱入血室之邪少虛多,亦以復脈為主法。
脈右虛數,是邪不獨在血分,故仍用叁以補氣。
暮微寒熱,不可認作邪實,乃氣血俱虛,榮衛不和之故。
”加減復脈湯仍用叁方即於前復脈湯內,加人叁三錢。
30熱病經水適至,十馀日不解,舌痿飲冷,心煩熱,神智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
瘀熱在 也,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
前條十數日不解,用玉女煎者,以氣分之邪尚多,故用氣血兩解。
此條以脈左沉,不與右之長同,而神氣忽亂,定其為蓄血,故以逐血分瘀熱為急務也。
”加減桃仁承氣湯方苦辛走絡法。
大黃”三錢制、桃仁”三錢炒、細生地”六錢、丹皮”四錢、澤蘭”二錢人中白”二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六時,得下黑血,下後神清渴減,止後服,不知漸進。
按邵新甫云:考熱入血室,金匱有五法:第一條主小柴胡,因寒熱而用,雖經水適斷,急提少陽之邪,勿令下陷為最。第二條傷寒發熱,經水適來,已現晝明夜劇,? y見鬼,恐人認陽明實證,故有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戒。
第三條中風寒熱,經水適來,七八日脈遲身涼,胸脅滿,如結胸狀,? y者顯無表證,全露熱入血室之候,自當急刺期門,使人知針力比藥力尤捷。第四條陽明病下血? y,但頭汗出,亦為熱入血室,亦刺期門,汗出而愈。第五條明其一證而有別因為害,如痰潮上 ,昏冒不知,當先化其痰,後除其熱。仲景教人當知變通,故不厭推廣其義,乃今人一遇是證,不辨熱入之輕重,血室之盈虧,遽與小柴胡湯,貽害必多。
要之熱甚而血瘀者,與桃仁承氣,及山甲歸尾之屬。血舍空而熱者,用犀角地黃湯,加丹叁、木通之屬,邪表未盡,而表證仍兼者,不妨借溫通為使。
血結胸,有桂枝紅花湯,叁入海蛤、桃仁之治,昏狂甚進牛黃膏,調入清氣化結之煎。
再觀葉案中有兩解氣血燔蒸之玉女煎法,熱甚陰傷,有育陰養氣之復脈法,又有護陰滌熱之緩攻法,先圣後腎,其治條分縷析,學者審證定方,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
31溫病愈後,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
此中焦陽氣素虛之人,偶感溫病,醫以辛涼甘寒,或苦寒清溫熱,不知十衰七八之戒,用藥過劑,以玫中焦反停寒飲,令胃不和,故不寐也。
素問云:「胃不和則臥不安,飲以半夏湯,覆杯則寐。」蓋陽氣下交於陰則寐,胃居中焦,為陽氣下交之道路,中寒飲聚,致令陽氣欲下交而無路可循,故不寐也。
半夏逐痰飲而和胃,秫米兼燥金之氣而成,故能補陽明燥氣之不及,而滲其飲,飲退則胃和,寐可立至,故曰覆杯則寐也。
”半夏湯方辛甘淡法。半夏”八錢制、私米”二兩。(即俗所謂高糧是也,故人謂之稷今或名為蘆稷如南方難得則以薏仁代之。)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汪按不寐之因甚多,有陰虛不受陽納者,有陽亢不入陰者,有膽熱者,有肝用不足者,有心氣虛者,有心液虛者,有 脈不和者,有痰飲擾心者,溫熱病中,往往有兼不寐者,各察其因而治之,斯不誤矣。
32飲退得寐,舌滑食不進者,半夏桂枝湯主之。
此以胃腑雖和,榮衛不和,陽未卒復。
故以前半夏湯合桂枝湯調其榮衛,和其中陽,自能食也。
”半夏桂枝湯方辛溫甘淡法。
半夏”六錢、秫米”一兩、白芍”六錢、桂枝”四錢(雖云桂枝湯,卻用小建中湯法桂枝少於白芍者表 異治也。)炙甘草”一錢、生姜”三錢大棗”二枚去核,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
33溫病解後,脈遲身冷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湯主之。
此亦陽氣素虛之體質,熱邪甫退,即露陽虛,故以桂枝湯復其陽也。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