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下焦篇第 10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24:34 

44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安腎湯主之。
凡腎陽憊者,必補腎脈,故以鹿茸為君。
附子、韭子等補腎中真陽,但以芩術二味滲濕而補脾腸,釜底增薪法也。
”安腎湯方辛甘溫法。
鹿茸”三錢、胡蘆巴”三錢、補骨脂”三錢、韭子”一錢、大茴香”二錢附子”二錢、茅術”二錢、茯苓”三錢、兔絲子”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惡湯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45濕久傷陽,痿弱不振,肢體麻痹,痔瘡下血,術附姜苓湯主之。
按痔瘡有寒濕、熱濕之分,下血亦有寒濕、熱濕之分。
本論不及備載,但載寒濕痔瘡下血者,以世醫但知有熱濕痔瘡下血,悉以槐花、地榆從事,并不知有「寒濕」之因,畏姜附如虎,故因下焦寒濕,而類及之,方則兩補腎兩陽也。
”術附姜苓湯方辛溫苦淡法。生白術”五錢、附子”三錢、乾姜”三錢茯苓”五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46先便後血,小腸寒濕,黃土湯主之。
此因上條而類及,以補偏救弊也,義見前條注下,前方純用剛者,此方則以剛藥健脾而滲濕,柔藥保肝腎之陰,而補喪失之血,剛柔相濟,又立一法,以開學者門徑,後世黑地黃丸法,蓋仿諸此。
”黃土湯方甘苦合用剛柔互濟法。
甘草”三兩、乾地黃”三兩、白術”三兩、附子”三兩、阿膠”三兩黃芩”三兩、灶中黃土”半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
徵按李東垣云:古之方劑,分量與今不同,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盞也,曰「字」,二分半也。銖,四分也。四字曰錢,十分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云三兩,即今之二兩。
云一兩,即今之六錢半也。云一升,即二合半也。古之一兩,今用六錢可也。
以上所用古方,俱可類推。
47秋濕內伏,冬寒外加,脈緊無汗,惡寒身痛,喘 稀痰,胸滿舌白滑,惡水不欲飲;甚則倚息不得臥,腹中微脹,小青龍湯主之。脈數有汗,小青龍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減乾姜加麻黃根。
此條以經有「秋傷於濕,冬生 嗽」之明文。故補三焦飲癥數則,略示門徑。
按經謂「秋傷於濕」者,以長夏濕土之氣,介在秋夏之間,七月大火西流,月建申,申者陽氣畢伸也。濕無陽氣不發,陽伸之極,濕發亦重,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令,濕水同體,相搏而病矣。喻氏擅改經文,謂濕曰「燥」者,不明六氣運行之道,如大寒,冬令也,厥陰氣至,而紙鳶起矣。四月,夏令也,古謂首夏猶清和,俗謂四月為麥秀寒,均謂時雖夏令,風木之氣,猶未盡滅也,他令仿此,至於濕土寄旺四時,雖在冬令,朱子謂將大雨雪,必先微溫。
蓋微溫則陽氣通,陽通則濕行,濕行而雪勢成矣,況秋日竟無濕氣乎?此其間有說焉,經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後而言,秋之後半截也。
古脫燥論,蓋世遠年湮,殘缺脫簡耳,喻氏補論誠是,但不應擅改經文,竟崇己說,而不體之,日月運行,寒暑倚伏之理與氣也。喻氏學問誠高,特霸氣未消,其溫病論,亦犯此病,學者遇 嗽之證,兼合脈色,以詳察其何因,為濕為燥,為風為火,為陰虛,為陽弱,為前後伏氣,為現行時令,為外感而發動內傷,為內傷而招引外感,歷歷分明,或當用溫用涼,用補用瀉,或寓補於瀉,或寓瀉於補,擇用先師,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無成見,因物付物,自無差忒矣。
即如此癥,以喘 痰稀,不欲飲水,胸滿腹脹舌白,定其為伏濕痰飲所致,以脈緊無汗為遇寒而發,故用仲景先師辛溫甘酸之小青龍,外發寒而內蠲飲,龍行而火隨,故寒可去,龍動而水行,故飲可蠲,以自汗脈數,為遇風而發,不可再行誤汗傷陽,使飲無畏忌,故去湯中之麻黃細辛,發太陽少陰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汗甚則以麻黃根收表疏之汗。夫根有歸束之義,麻黃能行太陽之表,即以其根歸束太陽之氣也。
大汗出減乾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
有汗去麻辛,不去乾姜者,乾姜根而中實,色黃而圓,不比麻黃干而中空;
色青而直,細辛而辛竄,走絡最急也。
”小青龍湯方辛甘復酸法。
麻黃”三錢去節、甘草”三錢炙、桂枝”五錢去皮、芍藥”三錢五味”二錢、乾姜”三錢、半夏”五錢、細辛”二錢。
水八碗,先煮麻黃,減一碗許,去上 ,納諸藥,煮取三碗,去渣,溫服一碗,得效,緩後服,不知,再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