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日晡并非申酉時第 2 頁
日晡究竟是何時
將現在的一日24小時劃分為十六段,每個時段約為90分鐘,所以“晡時”時段是14:15~15:45,“下晡”時段是15:45~17:15。
《傷寒論》中的“日晡所發潮熱”,指的是16個時段中的“晡時”和“下晡”。“日晡所”的“所”,在這里是個虛詞,即表示大約是“日晡”以后的一個時間段內,即14:15~17:15的3個小時之間。
以“日晡”表示時間文獻記載如:《史記·呂太后本紀》:“日哺時,遂擊產,產走。”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中:“日晡時到亭,勑前導入。” 宋·周密《齊東野語·王宣子討賊》中說:“乘日晡放飯少休時,遣亡命卒三十人持短兵以前。”《明史·丁汝夔傳》:“癸未,群臣昧爽(拂曉、黎明)入。至日晡,帝始御奉天殿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某太醫》:“延者日積于門,非日晡不到病家。”
“日晡”是一個時段而不是一個時辰,雖然與十二地支計時的申時有所重疊,但并不是后世醫家所說的申時。由于“晡時”時段(14:15~15:45)和下晡時段(15:45~17:15)是一天中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的時段,人體的陽氣也是最高漲的時段,故而能夠與邪氣相爭,尤其是發熱性疾病,在這個時段發熱就更為明顯,被稱作“日晡所潮熱”。
日晡所發潮熱如何看
臨床上“日晡所發潮熱”的疾病有很多,除了《傷寒論》中提到的陽明腑實證、結胸證、少陽氣結證以外,尚有濕溫、黃疸、風濕、虛勞等疾病也可見到潮熱。分析《傷寒論》提到“日晡所”的有四處,即柴胡加芒硝湯證、大陷胸湯證各一處,大承氣湯證兩處,均為陽熱實證,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潮熱是陽明病的發熱特征,但有潮熱的并非都是陽明病,其他一類熱證如結胸證、濕溫、黃疸等也可見到潮熱,甚至并非實熱證的少陽氣結證、風濕、虛勞等疾病也可見到潮熱。陽明腑實證易見潮熱,但陽明病見潮熱也不一定就是腑實證,只要邪居陽明,不管其是否形成腑實證,便有可能出現潮熱,這是陽明經的特點所決定的,所以陽明氣郁證即使大便溏,也仍有發潮熱。
綜上,筆者認為,十二時辰中的申時指15:00~17:00之間,而“日晡所”則是14:15~17:15之間,雖然二者時間相差不大,但絕不可將“日晡所”解釋為申時,也更非一些醫家所說的酉時。臨床上也許區分并不明顯,但概念一定要區分開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