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應隨證“更方”
黃開泰 四川省科學城醫院中醫科
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7月23日“中醫臨床研究面臨的五大難題”一文認為中醫“更方”,即處方的更換和調整原則是“效不更方”,并提出“在總結古今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某些病證的調方指征、藥物加減范圍及劑量增減幅度等”。對此,筆者認為,中醫“更方”原則應是“隨證治之”;“效不更方”是在保證治法與證候病機對應的前提下注重處方用藥的連續性,和“藥隨證轉”都是“隨證治之”原則規定下的治療措施,二者沒有截然劃分的界線,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對應指征。
“效不更方”是以證候病機性質的相對穩定性為依據,但其穩定性不是一成不變,包括了證候病機病勢的兩種情況,一是在性質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減輕,即通過病機量的減少趨向痊愈;二是證候病機性質穩定,但沒有減輕也沒有加重,其處方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不變,效果才能逐漸顯現,但處方多久變,怎樣變,要看就診病人的證候病機的病勢趨向。
一般而言,外感疾病相對于內傷雜病證候病機的病勢變化更大,因此,“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宜清氣。乍入營,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至入于血……直須涼血散血”(《溫熱論》)等“藥隨證轉”的情況十分普遍。內傷雜病是現代臨床主流疾病,證候病機較外感疾病的穩定性大,雖然做出“效不更方”決策的情況比外感疾病普遍,但很多時候是和“藥隨證轉”相輔相成,即基本治法方藥不變,但隨著辨癥求機思維對證候病機把握的進一步深入準確,常常會對某些藥物進行隨機性調整,以提高“隨證治之”的準確性。
另一方面,從醫者的角度講,隨著臨床資料的完善豐富和對過去治療效果的分析,對證候病機的判斷會有所修正,“隨證治之”的決策也會有所變化。所以在整個的處方用藥過程,既有方藥穩定的一方面,又有隨機加減變化的一方面。例如《傷寒論》209條根據少服小承氣湯后是否出現“矢氣”的反應,做出是否守方、更方的決策。在沒有服小承氣湯之前,只是“恐有燥屎”,是可能性的判斷,不能孟浪從事,僅僅依據可能性判斷就用大承氣湯攻下是不妥的,因此先試探性地用小承氣湯,如果有“矢氣”,則肯定腹中有燥屎,“可攻之”,就應該用大承氣湯;沒有“轉矢氣者”,就不是可攻之證,論治的法、方、藥都根據病人的實際反應來決定。
由此看來,“效不更方”和“藥隨證轉”沒有截然劃分的界線,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對應指征。《傷寒論》創立辨證論治,強調的是“觀其脈證”的實事求是,突出的是“知犯何逆”的病機分析求證,規范的是“隨證治之”的臨床確定性。這個“證”就是通過“辨”之后形成的病機性質的判斷,具有隨機性和個體確定性,“效不更方”或“藥隨證轉”,離開就診病人實際的證候病機,想憑著什么統一的指征,是無法做出決策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