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異化現象的沉思
所謂“中醫異化”,是指現在的新生代中醫,在西醫電聲光的現代診斷技術面前,忽視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手段、輕視四診合參分析的原則,基本拋棄了中醫的辨證論治,忽視處方用藥升降浮沉、四氣五味、嚴謹配伍的原則,臨床思維往往以西醫的某病為出發點,先入為主的分型,比附中醫的某證,勉強給予一個中醫的病證診斷,更有甚者打著“現代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旗號,在西醫觀念的指導下,尋找合乎所謂現代藥理作用的“特效藥物”拼湊組方。比如一遇冠心病就一味“化瘀通脈”,而忽視“寒”、“痰”、“虛”之因,一遇“感染”就大肆“清熱解毒”,而忽視“痰”、“飲”、“瘀”對因治療;一遇“肝炎”就“抗病毒”卻忽視“健脾”、“養血”等整體治療……至于以西醫療法為主體,中醫療法為陪襯的,那已是趨向“質化”的一類,難以在本文中進行評估了。
另外,還有極少部分人,把中醫理論說得過分玄乎,中醫治療過分神乎,甚至拔高到幾乎神化的地步,或認為中醫僅是古代的哲學傳統文化,不承認它是我國獨特的一門醫學科學,使中醫變得虛無飄渺、不切實際起來,從而出現另類異化。
凡此種種皆屬中醫異化現象。“異化”了的中醫,脫離辨證論治、整體觀念、圓機活法的中醫特色,難以在臨證中顯示其優勢,反而會降低療效,如此下去不需外界取消中醫,自身就會退出醫療市場,因此,其危害之大不容小覷。
異化現象產生的根源
為什么現今的中醫會出現異化現象呢?分析其原因約有如下數端:
一是民族虛無主義全盤否定了中醫學術,新文化運動浪潮,導致全盤追求西方文化,批評、改造、否定中國文化的學潮泛濫成災。
某些中醫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力圖運用西方的哲學和醫學理論來證明自己的理論也是“科學”的,借用西方的所謂科學標準來證明中醫不是“唯心主義”和“玄學”,反而導致中醫學術理論的支離破碎、不得要領。如把陰陽五行學說解釋成具體的“物質”或“物質元素”,甚至解釋為“電子”、“離子”等等“唯物”的物質概念,把中醫特有的“藏象”解釋成藏之于內的“臟器”,把中醫的“脾”看成僅是消化系統的“器官”,心包絡被理解成了“心包膜”,“津液”相當于“水液”或“組織液”,其“氣化”過程被“替換”為“水液代謝”等,將中醫固有的理論,混淆不清。
研究中醫古籍的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獻、校勘古籍、疏理史實上有所成就,在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闡釋上缺乏自主、原創性的研討,甚至多所誤導,導致中醫學術理論在根源處出了問題。這一根源處的問題,就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以現代醫學解釋中醫”,中醫喪失了“以中醫解釋中醫”的能力,中醫學術理論淪為被現代醫學任意解釋的對象,中醫漸漸脫離了“純真的味道”,中醫學術理論成了西方文化視野下的中醫學術理論。這種現象已經“初具規模”,并有繼續以不可阻擋的潮流迅猛發展之勢。
二是中醫自身的封閉,崇古思潮的自滿,保護意識的禁錮,崇洋思想的高壓,不讓中醫發展,導致中醫不能與時俱進,學術停滯難前,客觀上授人以柄。
三是現在從事中醫者自我緊迫感不強。舊社會對中醫的扼殺是主流,那時的中醫從業者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危機感,能上下齊心,鞠躬盡瘁,而今的新生代大多不理解中醫的艱難曲折以及曾經遭受迫害的慘痛,因此,也就缺乏那種苦斗精神。
四是由于中藥材質量的偽劣、炮制不嚴等問題,導致臨床療效的下降,使得中醫人及病者對中醫臨床療效的懷疑和不自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中醫立法不夠完善,疾病診斷的標準、治療指南規范均把西醫作為依據,一旦出現醫療糾紛,中醫常常處于劣勢,因此,從事中醫者常常擔心憂慮,明哲保身,有些干脆放棄了。
六是現在鐵飯碗不存在了,就業難、安身難,剛剛踏上中醫臨床的大夫并未中醫之術當作救世濟民的道行,他們中的許多人只是把行醫當作掙錢吃飯的職業而已。加之在經濟驅動下,簡、便、驗、廉的優勢反變為劣勢,為了趨利避害,只好以西代中,棄中就西。同時,中、西多門學科俱能通曉亦屬難事,知識結構決定了學術意識,求全反濫,求廣難精。正因為如此,造成中醫基本功薄弱,實踐磨練少,臨床功夫不深、療效不高、陣地丟失、自我萎縮的情形就不足為奇了。這是導致中醫異化的深層次根由。
思考與對策
中醫異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非常之復雜,有其歷史的根源、社會的因素,更與人文精神、事業境界不無關聯,尤其是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西醫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相反中醫優勢越發減少,中醫陣地明顯縮小了,很多中醫院中醫特色并不明顯,中醫醫術并不突出,西醫當家、西醫為主的中醫醫院也不鮮見。要切實解決中醫異化之弊,恐難一蹴而就,應當站在中醫事業的高度,開展系統工程,綜合治理,深入探索和研究改變現狀乃至振興中醫之路,為此,我們提出如下設想和對策。
一是充分認識自身優勢,變革創新,與時俱進。中醫優勢不是大生產化的新制劑,歸根結底還是其辨證論治方法。因此,要強調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變革,否則空談創新、變革,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當然疾病譜發生了許多變化,中醫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充分吸收現代科技成果為我所用,進一步擴大臨床陣地,鞏固和提升中醫診治領域。
二是衷中參西,以中為主,揚長補短,化短為長。要加強中醫在急性病癥、疑難病癥中的研究力度,充分運用經方、溫病理論指導急難重癥的診療,切實提高臨床療效,從根本上改變中醫“慢郎中”的形象。要正確看待中西醫結合問題,中西醫兩法的并治,是醫療的需要、是疾病康復的需要。既要承認兩者都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又要客觀地認識兩者在文化、思想、方法、技術等方面存在本質的差異。強調兩者并存,不能片面地搞“狹義的中西醫結合”,簡單地搞“中西醫藥物相加”。
三是中醫醫院要以中醫為主體,大力發展中醫特色項目。中醫醫院要以中醫特色技術為主導,要充分挖掘中醫優勢,強化中醫特色服務,結合臨床實際和現代疾病譜設計中醫診療科目,如“疑難病門診”、“亞健康門診”等,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辨證優勢和“治未病”優勢,把中醫優勢病種做大做強,打出品牌,占領市場。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如加強中醫急診研究,充分顯示中醫在高熱、出血、暴喘、暴吐、暴利、驚厥、昏迷、斑疹、吐衄、厥脫等急癥救治中的優勢,又如腫瘤術后調理、配合放化療治療問題,進一步擴大中醫陣地。
四是中醫教育、人才培養要遵循中醫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必須重視中醫經典教學,不能忽視中醫臨床“師帶徒”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用性中醫人才的塑造,切實打造符合行業要求的中醫人才。中醫院校不宜盲目擴招,要強調中醫院校的獨立招生,實行自主自愿的原則。
課程組合要優化,必須突出中醫藥專業課程為主體,切實保證其必需課時及教學質量,不能削弱中醫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西醫課程的設置應重新組合,重視應用性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把中西醫課程按培養目標需要,有比例地組合成為有機的課程體系,而不是雙軌平行。既應拓寬相關學科的知識面,但對非實用性邊緣學科及無關的學科知識,要有所選擇和控制,以免沖擊主干課。要看到古典醫籍的“后勁”,有利于奠定學生基本理論的深廣度。
要強化中醫文化教育和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臨床教學可以實行導師制,打造出符合臨床需要的應用性人才。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養以臨床能力為核心的高尖人才,由過去的科研教育轉變為精英教育,走以療效見長、質量取勝的戰略路線。不可只注重科研實驗設計,更不可忽視經典理論的領悟和運用訓練。
五是重視道地中藥及炮制,保證中藥質量。要遵循中醫中藥理論,嚴格按照道地藥材要求、在中藥種植、炮制、加工等方面科學管理,穩定工藝,保證質量,為臨床療效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大力挖掘傳統的中藥飲片及應急制劑,一方面解決劑型單調,不能適應臨床需求的問題,研制多類劑型,保證臨床多途徑給藥擴大應用范圍。
六是中醫科研要遵循中醫理論,突出提高臨床療效。應提倡遵循中醫理論、按照中醫藥學術特點進行知識創新,必須在基于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研究,逐步從驗證性實驗,上升到機理性探索,創立適合中醫自身理論體系的科研設計思路和方法。要有勇氣制訂一套相對獨立的真正屬于中醫藥行業評價的標準和管理體系、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鑒定、中醫醫療事故處理、中藥不良反應鑒定、中藥新藥審批等),切實為中醫研究創造良好氛圍和條件。
總之,目前的中醫異化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由于立場、觀念、方法上的差異,可能有不同的評議,但總應以有利于中醫藥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不尚空論,力戒浮夸,多做實事,眾志成城,為中醫藥的未來添磚加瓦。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