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思維在臨床中走向統一
□ 皋永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盡管中西醫結合發展已經歷半個多世紀,而認為中西醫不可能真正結合的觀點仍然不少,其判斷的根本依據就是中西醫兩種思維模式的對立。思維是在表象、概念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而思維模式則是認識事物的不同路徑和方式。中醫認識事物的路徑是整體的、系統性的(還不能等同于現代系統論思維),而西醫認識事物的路徑則是分析的、還原的,由此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似乎可以說,不解決中西醫思維模式的統一,就不可能有中西醫的真正統一。
中西醫思維模式能否統一?其理論層面的討論可以說是曠日持久,而結果則是觀點紛紜。所以如此,也許就是因為討論的著眼點始終沒有走出理論層面而深入到實踐中去,沒能從臨床實踐的角度去進行分析和思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臨床實踐應該是檢驗中西醫思維模式能否統一的根本標準。從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實踐看,雖然不能判定中西醫一定能夠走向融合,但是兩種思維在不斷走近則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從目前中醫臨床“衷中參西”的普遍現象看,有兩點在突出表現著中西醫思維的密切結合:一是疾病診斷上的“病證結合”,二是療效判斷上的“中西互參”。這兩種表現都是基于現代臨床的迫切需求而發生和形成的,是自覺的,不是強迫的。
“病證結合”,是基于對疾病全面認識的需求。隨著現代西醫學對疾病的深入認識,已經表明疾病的許多內在變化和病理程度僅靠外在的癥狀表現是不能發現和把握的。例如一些癌癥的早期、血液疾病的早期、心腦血管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嚴重程度等等,只憑證候觀察是困難的,也是不夠準確的。又如“非典”時期,中醫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有一點我們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西醫現代檢測、治療手段的密切配合,現代檢測手段的對病情發展的跟蹤,尤其是對肺部病理變化的觀察,為中醫制定和修正治療方案提供了強有力的客觀依據。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客觀地說,中醫已經認識到僅從外在癥狀的變化來認識疾病,雖然是整體的,但是不全面的,特別是對疾病的一些重要的甚至是關鍵的內在微觀變化,僅僅通過證候是難以捕捉到的。對疾病重要信息的遺漏,造成的將是治療上的貽誤。
“中西互參”,是基于療效科學判斷的需求。僅僅從外在癥狀的改善情況去判斷療效,現代中醫臨床自己也已經不能認可。因為現在看來,許多疾病僅僅是外在癥狀的消除并不就意味著疾病的治愈。為了更科學地判斷療效,中醫在對許多重要疾病、復雜疾病的療效判斷標準中,已自覺把現代西醫的療效標準納入在內。疾病是外在癥狀與內在病理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科學地判斷療效也應當是從疾病的整體上去把握,既不忽略外在癥狀,也不能忽略內在病理。
無論“病證結合”還是“中西互參”,都表現了中西醫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在疾病認識過程中的相互輔助。在這里,兩種對立的思維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達到了統一。盡管這種統一不是理論上的融合,但卻說明,兩種思維用于中醫臨床實踐不僅不矛盾,反而是一種優勢互補。理論來源于實踐,限于理論談理論,往往會脫離臨床。兩種思維在臨床實踐中的統一,說明中醫臨床對兩種思維模式具有同等的需求,這比理論上的論證更有說服力。我們始終不能忘記,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許多規律是要通過臨床實踐來驗證的。中西醫兩種不同思維模式能否結合和統一,也要通過臨床實踐來說話。
看待兩種思維模式的關系,同樣需要辯證地去認識,不能只看到對立的一面而忽略了它們的統一性。不同的思維模式也好,不同的診治方法也好,對疾病而言,它們都是工具,只要臨床需要,“不同”的結合就是統一的。之所以有人將思維上的差異視為中西醫結合的障礙,原因就在于沒有將兩種思維放在臨床情境中去認識,而是脫離臨床孤立地看待,基于這種形而上的認識,兩種思維永遠不會統一。
中西醫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認識疾病的,那么,它們在體現各自優勢的同時也必然顯露出各自的片面性。惟有將兩種思維模式結合應用,才能在充分發揮兩種思維優勢的同時消除各自的片面性。中醫的系統性思維,客觀地說還只是一種“象思維”,而西醫一直秉承的是概念思維。關于象思維與概念思維的關系,王樹人先生在《中西比較視野下的“象思維”》中說到:“如果用一個恰當的詞語來說明象思維與概念思維的關系,那么,這個詞語就是相反相成。”他認為,無論是一般理性的邏輯思維方式,還是科學的理性邏輯思維方式,特別是工具理性的邏輯思維方式,永遠是人類解決實際問題的所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象思維的原創性,主要在于開拓新思路,擴展新視角,提出新問題,但是這種新思路的具體實施,新問題的具體解決,則有賴于概念思維。這充分說明兩種思維具有互補性。中醫臨床對現代先進檢測手段的運用,不僅僅是對現代先進方法的接受,更是對一種不同于自己的思維模式的接納。因為在這些現代方法和手段的背后,一定是一種與之相應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所以,現代中醫臨床中西醫診治方法、手段的結合,根本上就是兩種思維模式的結合。
中西醫結合是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是一個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漸進的過程。現在的中西醫結合發展現狀只能算是初級階段,一切都處在探索研究與基礎建設時期,所以對眼下中西醫結合水平的要求不能太高,理論上的融合是未來的事情,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根據臨床的需求科學合理地去運用中西醫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使之在臨床實踐中達到有機的統一。
科學合理的運用,是避免兩種思維產生負面影響的前提。所以出現中醫“西化”,原因就在于西醫思維在中醫臨床上的過度擴張,超出了它的適用范圍,沖擊到了中醫思維,影響了中醫的辨證論治過程。所以說,兩種思維在臨床上既要用足,又不能過度。這是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磨練和熟練的。
推動兩種思維模式不斷走近的動力,來自于現代中醫臨床需求。既然是臨床需求,我們就沒有理由反對它,只能順應它,不然就有違我們為醫的宗旨,也有違醫學發展的規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