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醫科普讓百姓走近中醫
□ 張艷 楊關林 張君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科技、文化、哲學、思維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知識文化的活載體。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面對西方思想,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引入,中醫的很多理論、方法不能被解釋與證明,從而在其生長的土壤上遭遇了信任危機。如何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及西方的思維模式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讓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了解、接受中醫,這就要求我們中醫工作者必須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探討中醫科普化,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讓人們真正認識中醫,喜歡中醫,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
中醫科普化的內容
1.中醫理論科普化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其理論的表達有著深刻的古代哲學意味,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精氣學說”、“陰陽五行”等等。中醫理論科普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其深奧的道理表達出來。讓人們理解,才能應用。如整體觀念,就可以解釋成把人體看成一個以心為主宰,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的整體;并且五臟六腑之間有著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關系。同時認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會有密切的聯系,人適應社會,適應自然才能不生病,人要順應自然,外避邪氣,內養精神。機體和諧,社會和諧。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
2.中醫診病科普化
中醫認為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于“內”,但必有一定的癥狀、體征反映于“外”。故診病以“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為基本原理,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在中醫診病科普化中,當然不需要讓老百姓對中醫診病方法了如指掌,但我們可以通過科普教育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手段、方法,如觀察病人面色淡白無華,多為血虛證或失血證;面黑暗淡,多為腎陽虛的表現;面黑干燥,多為腎陰虛的表現,舌有瘀斑,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聽聲音高亢有力的多為實證等等。根據中醫辨證診病處方用藥。讓老百姓看得懂用得放心。
3.中醫治療科普化
中醫治療以“辨證施治”為其基本特點,強調個體化,主張“因人、因地、因時”治宜,但現在社會上人們對中醫中藥的認識只知中藥毒副作用小,很多人只憑對中醫的簡單了解就將一些常用的中成藥作為保健類藥物來吃,如人們熟知的六味地黃丸,一些50歲左右的人將其作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只知道對腎臟有益,卻不知道對于那些腎陰虧虛即在腎虛的基礎上還伴有潮熱盜汗、口干舌燥、舌紅少苔等陰虛癥狀的人才尤為適用。服藥時間不能太長,要隨時辨證等。還有金匱腎氣丸怕冷的人可以服用,有熱的人不能應用等等。
探討中醫科普化
1.中醫科普注重人文關懷
如今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所取代,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實際上是醫學人文的回歸。傳統中醫一向注重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作為中醫學理論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一書把人定位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認為人的生命是宇宙間最寶貴的東西。人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注重人文關懷,情志調節。醫生和患者之間應該通過良好的溝通,營造濃厚的人性化服務氛圍,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理解人的情緒和感受,努力讓患者獲得肉體和心靈的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2.中醫科普注重養生保健
中醫學是以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同媾”的道家思想為核心,強調天人是合一的,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和人體內的氣血在正常情況下是一種自然的和諧。而當人與它們不能和諧的時候,就要得病。而“合同于道”是《黃帝內經》中重要的養生思想。“道”就是道理,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在演變著,因此,養生之秘訣貴在遵“道”,就是必須遵循自然變化規律對人的影響作用,遵循自身的體質條件,研究各種外來因素對人自身體質所可能產生的正、負兩方面的作用,這是中醫養生保健獨特的優勢及特色。中醫可以根據自身體質偏陽偏虛偏寒偏熱等服用中藥調理。達到健康長壽。
3.中醫科普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中醫除了治病之外,在預防疾病上也有很大的優勢。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古訓。近年來國際上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亞健康”,就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征或“第三狀態”。如今醫學界對亞健康狀態的重視正好和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不謀而合。治未病,其含義廣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就是治在疾病未發生之時、未加重之時、未演變之時、未復發之時、未后遺之時,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等。
創編中醫科普,適應社會發展
隨著電視、網絡、報刊等傳媒機構的日益壯大,科學普及的廣度已大大加強,但其深度即作品的質量上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首先在作品內容上要避免艱深晦澀的專業詞匯,要用老百姓看得懂、聽得進的語言進行表述,要“少說教,善比喻,多故事”;其次,內容上要少講為什么,多講怎么辦,要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老百姓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再次,中醫科普作品在形式上也要多下工夫。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系列叢書且每本書都標題醒目,層次清楚,使讀者不必從頭讀到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進行閱讀,給讀者提供了方便,讀者也就更樂于接受。
中醫科普任重而道遠,讓老百姓走近中醫、了解中醫,認識到中醫“簡、便、廉、效”的特色,是每一個中醫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堅信,在所有中醫人以及相信中醫的人共同努力下,中醫的獨特魅力終將為世界所認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