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結合推動中醫藥學發展第 7 頁
如何“創新”
談如何“創新”,首先應認識到創新仍是在其思維方式與觀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改進。換而言之,中醫藥學的創新,其創新的思維方式以及創新的結果,都應當符合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思維模式及其學術特征。這是創新的前提,只有滿足了這個前提,變革才能被稱之為中醫藥學的創新。
從影響創新的因素來看,臨床實踐是其推動的動力,對于未知疾病或生命現象的探求必然會帶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創新。因此,深入而廣泛的臨床實踐是中醫藥創新的方法之一。醫家是中醫藥理論創新的主體,因此,具有創新性思維的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有必要進行中醫藥傳統的師徒教育,另一方面有必要創建具有創新活力的新的學習組織。
在影響創新的因素中,最具有難度與挑戰的就是怎樣處理現代科學技術與創新的關系。在這個層面上,中醫藥學界目前仍未能有顯著的突破,致使“中醫藥理論研究難以取得質的進展”。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當分析一下中醫學與以西方醫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兩者的特色: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與思維模式是從宏觀角度出發的,已經歷經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的檢驗,合理性不言而喻;西方醫學擅長借助某些技術手段觀察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所探知的微觀領域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不妨用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與思維方式來統攝現代科學的客觀存在,最大程度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作為中醫觀察事物的手段,并且將其按照中醫藥學的核心觀念及思維方式進行推理、演繹、分析,最終總結并升華為中醫藥學中新的理論,亦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創新方式。
那么,如何判斷后人提出的新學說、新理論,或者新技術與方法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中的一部分呢?我們認為,象思維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思維模式,陰陽、五行、精氣學說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中的核心觀念,整體、功能、運動變化是其學術特征。因此,凡是符合這種核心觀念、思維模式、學術特征的創新,都是對中醫藥學的創新。而那些斷章取義,偷換概念的內容,則不應看作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創新。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