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結合推動中醫藥學發展第 2 頁
在進一步考察其傳承的內容之時,我們發現有些內容是被沿襲、分解、演繹的。而其中被分解、演繹的內容,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理論概念以及臨床的實踐技術與經驗,在中醫藥學的歷史長河中,這一部分內容又都會發生新的變化,應該說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傳承。在中醫藥學中真正沿襲的內容,集中體現在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與思維模式這兩大范疇之中。自中醫藥經典著作確立了這兩項內容后,千百年來表現了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陰陽五行和精氣學說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
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它包括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與精氣學說。自《黃帝內經》確立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與文化底蘊的中醫藥理論體系開始,其核心觀念就一直貫穿著整個中醫藥理論。這些核心觀念的思想基礎,來源于先秦至漢代諸子的中國傳統文化,并在其融入中醫藥學之后的幾千年中,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表述方式。
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例,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在《黃帝內經》所確立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陰陽學說是哲學與中醫藥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內涵時至今日依然沒有發生改變,且廣泛運用在中醫藥理論及實踐的各個方面。五行學說亦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中的核心觀念之一,與陰陽學說一樣,是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藥學結合的產物。自《黃帝內經》應用五行思維將人體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歸類,建立起天、地、人的五行圖式之后,古今醫家對于中醫藥五行學說核心內容的認知基本一致。如在五行學說指導下的,木與肝、火與心、土與脾、金與肺、水與腎的五臟與五行對應關系,在中醫藥學中,未曾有過改變。這體現出了歷代醫家對五行學說的“傳承”。在中醫藥學中,五行與五臟的配屬關系,以及由其延伸出的一系列的體、竅、志、液及時空關系都得到了完整的沿襲。五臟與五行配屬關系的穩定,使得中醫藥學的藏象學說乃至中醫藥理論保持了自身的特性。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