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從經典臨床價值談中醫傳承發展第 3 頁
仲景是如何創立辨證論治體系的
仲景把外感內傷百病捆在一起,名之曰《傷寒雜病論》。外感內傷百病紛紜繁雜,欲從中提煉出一套辨證論治的體系,難于登天。科學者,分科之學也。仲景首先把百病進行分類,將外感內傷依據《黃帝內經》陰陽學說,分為陰陽兩大類。正如《金匱要略》所言“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然陰陽各有多寡進退,又將陰陽二病進而分為三陰、三陽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陰陽多寡進退,如太陽病分為太陽傷寒、中風、溫病三綱鼎立。太陽病之傷寒、中風、溫病中,又各有合病、并病、兼夾、傳變等諸多不同,因而又進一步分類,如桂枝湯證之中,又分為桂枝去芍藥湯證,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桂枝加桂湯證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同時空的證,這就是辨證論治的個體化。
仲景是如何確定每個患者的證的
是依據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有關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這些癥狀和體征,都是患者外在的個別表面現象。這些現象,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司外揣內,進行分析綜合,最終以脈定證。這個分析綜合的過程,就是思辨。
中醫的傳承,有三個層次。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學術思想,再次是具體經驗。三者都很重要,然有高中低之分,所謂授人以漁,就是要建立思辨能力。這個思辨能力,就是辨證論治體系。《傷寒論》每篇標題的第一個字就是“辨”,把辨字放在突出的位置,意在強調“辨”的重要性。
中醫為什么要辨,辨什么,怎么辨;辨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標準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問題,皆需回答。
中醫是司外揣內,要依據外在的癥狀和體征來分析綜合,故必須辨,辨的指導理論是《黃帝內經》、《難經》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辨的內容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辨的依據是依望聞問切四診所采集的臨床信息;辨的目的是確定證。證的確定主要靠脈。所以《傷寒論》每篇題目皆曰“脈證并治”;于辨證論治總綱中亦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以脈定證,這是仲景辨證論治體系的精髓、靈魂。脈診雖紛紜復雜,其關鍵在于以沉取有力無力首分虛實,此即“平脈辨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