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從經典臨床價值談中醫傳承發展第 5 頁
中醫的發展
中醫不僅要傳承,更要發展。中醫的發展有兩種途徑:一是傳統的發展途徑,一是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的發展。
幾千年來,中醫代有發揚,名醫輩出。如金元四大家、溫病學等。這種傳統的發展途徑有四條標準:一是有理論淵源,二是有理法方藥的學術體系,三是對實踐有重大指導價值,四是能為后人傳承、印證。這種途徑應予承認、支持、鼓勵。
與現代科學手段相結合的研究,應以證為核心,找好切入點。這種科研成果價值大小的標準,要看對中醫發展有多大裨益。我們已立項的國家“十二五”支撐課題“汗法治療寒凝證的研究”,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設計的。汗法自古以來就限于治療表證,“汗以解表”、“在表者汗之”,而我們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證,其依據就是《素問·舉痛論》:“寒客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寒客脈絀急則痛,供血減少則引發心絞痛、高血壓、腎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諸多病證,發汗散寒解寒凝,就可以改善臟器的血供,治療上述諸多疾病。
為此,我們根據臨床實踐提出了寒凝證的診斷標準、正汗的標準、汗出未透的標準等。寒凝證的標準就是“寒、痛、痙”,痙脈權重占85%。汗出寒散,則組織器官供血改善而愈。寒凝證,即為汗法與西醫諸病的切入點。這種研究,將對中醫拓展汗法應用有裨益。此類以證為核心的研究課題,我們可以列出多項,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結合,也為中西醫在理論層面的逐漸融合,開啟了一條道路。
我愿聯絡多位院士、國醫大師,申報一個國家培訓基地,傳承發揚“溯本求源,平脈辨證”這一思辨體系,為中醫的振興,貢獻微薄之力。
(本文摘編自第二屆岐黃論壇大會報告,作者李士懋為河北中醫學院教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