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醫思維的源頭第 6 頁
《易》與中醫
從太極圖上看,我們中醫在哪里呢?在中間的S曲線。有人攻擊我們中醫太簡單了:一個人生病了,就是陰陽失調。怎么治?調和陰陽。那病治好了呢?陰陽調和了。他們說這也太簡單了,我說這就對了,因為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越復雜的東西越是偏離了事物的本質。我有一個命題,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叫智慧。而反過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那叫知識。學國學、學中醫不是學知識,是開智慧。
明代張介賓引用孫思邈的話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大醫是我們做醫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雖然從現存孫思邈文獻中并沒有找到這一句原話,但他在《大醫習業》中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他提出學醫者必須要學習兩類知識體系,一類是以醫學為本體的知識,另外一類就是以《易》為代表的象數之學。張介賓說:“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同,理無二致?可以醫不知《易》乎?”我將它概括為《易》為體,醫為用。在張介賓看來,《易經》講的是天地之理,中醫講的是身心之理;《易經》講的是天地變化的大規律,而《內經》講的是身心變化的大規律。《易經》和中醫是內外關系。醫具《易》之理,《易》得醫之用。所以學中醫的人不懂易,很難成為一個大醫。
中醫哲學有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生命本體論,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式。生命觀可以說很多,但從本體來講就是氣一元論,也叫氣本論。中醫最重要的思維方式是象數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是說明氣本論的,方法論和本體論是一體不二的。中醫當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氣。氣雖看不見,但真實存在。我把中醫象數思維模型概括為“氣-陰陽-五行模型”。不僅僅是中醫,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歷法、方術都是一個象數模型,是按照這個象數模型建構起來的。陰陽就是二氣,五行就是五種氣,氣是最大一個象。氣是什么?有人說氣是物質,有人說氣是能量,有人說氣是功能,有人說氣是信息等等。究竟氣是什么呢?其實氣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身體上體察到氣、感覺到氣。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