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醫思維的源頭第 3 頁
三個流是哪三個流?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還有一個就是中國化的佛家。西漢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后,從古印度傳來了佛教,它是從三條道路傳來的——南傳、藏傳、漢傳。東漢之后,佛教就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一開始佛教剛傳入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是排斥的,當時有一個說法叫“老子化胡說”。是說老子過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之后繼續向西走,《史記》上記載“不知所終”,不知到哪里去了。過了幾十年,后來一投胎變成釋迦摩尼了。當然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這種說法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佛教的排斥。為什么后來佛教在中國一下子普及開來?就是因為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相結合。《易經·坤卦·文言傳》有這樣兩句話,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的傳教士看到這兩句話,一下子就恍然大悟,馬上就說我們佛教就是講因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即報”。于是佛教就在中國大地迅速普及開來。到唐朝的時候,中國化的佛教就形成了八個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是禪宗。
所以,“一源三流”可分解為八個字:易為主干,三教互補。具體說是就是“易貫儒道禪、道統天地人”。這個對子是我寫的。其中“儒道禪”這個“道”是道家、道教;而“道統天地人”這個“道”是“易之道”。這個“易道”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佛家,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如果加上中醫,這副對聯就是“易貫儒道禪醫,道統天地人心”。所以說,中華文化表面上分出這么多家,實際上是互補的。而中醫就是當代中國唯一還活著的一種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文化形態。所以中醫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雙重屬性,每一個中國人一輩子里總會用到它。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