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立法看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第 4 頁
此外,各國對中醫進行管理的另外一個原因,源于其國內部分民眾對中醫藥療效的質疑。例如,今年年初,400多名澳大利亞西醫和一些“科學人士”簽名反對大學開設中醫教學課程,并指責中醫為“江湖騙術”;默多克大學一個研究團隊4月發表論文稱,通過對幾種中成藥樣品的DNA分析,發現其中含有有毒成分。其實,國外學者對于中醫藥的療效和質量問題,從未停止過爭論與懷疑。例如,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一份雜志披露,在被其調查的247種中藥產品中,存在砷(5%~15%)、鉛(約5%)、汞(約65%)超標問題;其他安全和質量相關問題,包括毒性藥材(在澳大利亞已多次出現烏頭堿中毒現象),微生物污染等問題。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們不能說完全否認,但是也應保持懷疑態度。畢竟在中醫藥領域,存在著毒性藥材入藥治病的先例,例如,我國名貴中成藥安宮牛黃丸處方中就含有雄黃和朱砂兩味毒性藥材。而這些現象在不了解中醫的外國人看來,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從以上材料不難看出,海外中醫立法光圈的背后,還潛藏著不少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為中醫藥海外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為應對這些問題,需要中醫藥從業者積極加強與當地醫藥行業的溝通和理解,消除分歧。
以醫帶藥 互促發展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的蓬勃發展,關于中醫與中藥如何發展,誰先發展的問題,便成為業內熱議的一個話題。
在我國,大部分綜合性醫院中都設有中醫科,并且正式的中醫藥培訓也已納入國家健康計劃的一部分。根據山東大學公布的一組數據來看,每年有超過2億的門診患者接受中醫療法,約300萬的住院患者接受中醫療法。政府在中醫領域的支出將近15億美元(約80億元人民幣),占公共衛生支出的比例達6.71%。隨著中醫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中藥市場規模也已擴張至300億美元,年增長速度達23%,超過了我國醫藥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此外,列入2010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中藥品種達102種,占目錄總數的1/3。諸多數據都在印證著,中醫藥互促發展所帶來的成效是不可小覷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