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學派流派第 4 頁
五、學派流派是交流爭鳴的平臺。各學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學說與觀點,在立論推行交流中,每因各派見解迥異而引起學術爭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觀元好問《傷寒會要·序》知河間之學與易水之學爭;觀戴良作《朱震亨傳》,知丹溪之學與《宣和局方》之學爭也。”爭鳴不斷產生新思想,也是理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很多時候理論發展強化程度,取決于爭鳴論戰尖銳程度。除河間易水之爭、丹溪之學與局方之爭外,醫學史上還有更尖銳的爭論。例如:贊同與反對五運六氣之爭,傷寒與溫病之爭,溫補與滋陰之爭等,當然也有流派間的“正宗”之爭。因各派的學說與觀點,都有其實踐依據,又每每在爭論中互補,因而爭論的結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誰對誰錯,而是使理論愈辨愈深,愈爭愈明,達到雙贏。這也與西醫學常以后起學說淘汰其前的學說大異。
中醫藥學派流派與其他的科學文化派別比較起來,主要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門戶尊嚴及派別之間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別之興往往有哲學背景。五是派別思潮的改變,主要是治療觀點的改變。
從最古的以學術主旨立派的針、藥、脈三大派別以降,到宋以后以學說、觀點立論的學派流派,以及稍后的地域性學派,都是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下撫育成長,其初始理論淵源是一致的,可謂諸派同源。在學派流派中,不僅地域性學派派中有派,各大學派未嘗不如此。例如傷寒學派,宋代既有朱肱、龐安時的整理派;韓祗和、許淑微、郭雍等人的發揮派;金代成無己的注釋派;明清有方有執、喻嘉言的錯簡派或三綱派;張遂辰、張志聰等人的舊論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陸九芝的傷寒統溫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稱道:“一人一個仲景,一家一本《傷寒》!痹凇秱摗返膶W術已被公尊為基本理論的經典時,堅持傷寒學派的學人們仍高揚學派的旗幟。又如溫病學派、除有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士雄溫病四大家的溫熱派、濕熱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師愚的溫疫派及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派。此外,還有逾越于溫病學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錦庭著《瘍醫心得集》,其學術堪為外科溫病學派。中國中醫科學院已故婦科專家錢伯暄教授,屬于婦科溫病學派。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