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學派流派第 3 頁
中醫藥學派流派的價值與特點
中醫藥學派與流派,是學術和學科的生長空間,在一定歷史時期,重要學派是一面旗幟,在學術上有著非凡的價值:
一、學術的傳承作用。宗師們的創新、學術思想、技藝特長等,由其弟子們逐代繼承薪傳。除對初祖的開山著作繼承外,弟子們還整理或注釋乃師著作,形成了學派流派的著作體系,使學派之學術接踵前世,遞起演明,長榮不衰。
二、學術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應。學派和流派是一個學術放大體系,以其集團的研究能力持續探索某一醫學現象或治療方法,是個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僅如此,又由于世代的傳承,能使學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論述得以彰顯。與之比較,不在學派的某種見解或奇險絕招,往往流于單傳,即便載入著作,也往往成為“奇異點”而被輕視,久之失傳。
三、弘揚學術特長。學派流派能夠立世于醫林,在于有獨到的觀點和特技,如傷科技法、針刺手技、打丹火候等,這類絕技是學派流派的生命線,不只是在門派中傳承,而且在世代傳承中深入研究機理并進行技術改進,在弘揚中創新。
四、引領學術發展取向。學派流派各有其創新進取的動力機制。重大學派的學術思想能夠形成學術潮流,并作為旗幟,建立新的規范,引導范式轉換。醫學史上學術的三次突破轉型,都是緣于學派的作用實現的。第一次是張仲景,他確立辨證論治體系改變了以前醫經與經方分立的局面,并以理、法、方、藥貫通于六經辨證,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金元四家,特別是其魁首劉完素。他不只是首倡“傷寒是熱病”改變了傳統的熱病惟寒致病的觀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機,提出了“理論—病機”的辨證論治模式,突破了《傷寒論》的“證候—方藥”對應模式,由是可以據病機而選用方藥,可以“見痰不治痰,見血不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機,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醫學。海派以地域性綜合學派稱著。以薈萃百家,務求創新,依傍文化,匯通中西,變而適用見長,其成長為領銜的學派,是文化社會需求的選擇。不僅領導時代潮流,而且在興辦學校、創立期刊、著書立說等方面開現代中醫藥醫事教育的先河。還在與取消派別斗爭,為中醫藥的繼存振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西醫學相比較,西醫學主要靠新發現新技術引領,中醫學主要靠學派流派的動力機制引領。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