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經》走近中醫:理論基礎是氣化論第 6 頁
《內經》對養生的認識
《內經》描繪的完美的生命模式,是順應自然-形體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適應社會。西醫的理論和用藥往往采用拮抗醫治的方法,而中醫卻是順應和疏導,講究“治未病”,違反自然就是“自傷”。
心理道德完善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不張揚,“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第二是不貪,中醫講要“志閑少欲、恬淡虛無”,即對物質和權力的欲望不要過高。第三是不惱怒,生氣、憤恨、苦惱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正氣。第四是不懼怕,除了生命結束,其他事情都有回轉余地。“心安不懼”,心里平靜你就不會怕事情。第五是不暴烈,“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中,任何一種情緒過于突然、過于持久對人都不好。那么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是最好的呢?兩個字,“恬”、“愉”。所謂“恬”就是平靜,“愉”就是愉快,中醫推崇的心理狀態是精足、氣暢、神全,精、氣、神全有了。
《內經》有一篇《疏五過論》,講一個人從貴到賤,突然失去了社會地位和權勢后,會“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如果你不能擺脫出來,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出問題。還有一種是從富到貧,你會“內結憂煎,外悲過物”,心里總是想著過去怎么好,隨時隨地就會涌起悲傷來。
出現以上兩種情況時,最重要的是自我調節。第一是不慕,《內經》里邊叫“高下不相慕”,你做你的百萬富翁,你有一套20間房的別墅,晚上還是睡在一張床上,吃飯還是一日三餐。盡管我粗茶淡飯,我吃得很可口。第二是不惑。“奢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些常有的欲望我平靜地對待,不被它所誘惑。
《內經》是中醫學的魂和精華所在。我希望大家身心健康,多多地支持中醫的發展;最后希望中醫能為您的健康提供更多服務。
許家松女,1938年生,山東省濟南市人。1962年山東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1966年師從著名中醫吳少懷先生,后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任中醫師。1978年考取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研究生,醫學碩士。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內科多種疾病的診治經驗較豐富,與著名中醫學家方藥中教授完成的科研課題《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研究》、《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診治經驗研究》均獲國家中醫藥局科技進步獎,并獲國務院對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特殊獎勵。
(此文為許家松為部級領導干部所作歷史文化講座,有刪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