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經》走近中醫:理論基礎是氣化論第 2 頁
《內經》的指導思想――整體恒動觀
《內經》把人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個統一的、隨時空推移不斷運動變化著的整體。
天地是統一的整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道:“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意思是我們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們生存的自然界空間。認為風、熱、火、濕、燥、寒六氣的運動變化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這幾個季節,使得地面上產生了萬物、生命。這些生命現象在地面上經歷著“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
人體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中醫學把人的形體結構、功能活動、精神情志、自然現象進行了一個廣泛的歸類,強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疾病時,不僅要考慮是哪一臟出了問題,而且要考慮這一臟和其他臟之間的相互關系。“五臟相通,移皆有次。”所以說中醫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考慮到整體的協調和平衡。
“人與天地相應”。氣溫如果超過60℃,人就很難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條件。人和天地的關系是“人應天”。《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講:“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忽視這個變化是不行的。對同一個感冒,中醫學會因四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它是從動態變化中來審視和處理人的疾病的。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