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要在基層有所作為
2011年6月30日《中國中醫藥報》頭版以“鼓勵名老中醫辦診所”為題,報道了衛生部印發《關于開展有資質人員依法開辦個體診所試點工作的通知》。筆者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連看了三遍,認為衛生部的決定是進一步貫徹《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有力措施之一,是推動中醫藥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的實際行動。此《通知》說到老中醫的心坎上了。
筆者參與主編《名老中醫之路》和《名老中醫之路續編》的31年中,共出版6輯,入選了215位名老中醫的治學與臨床經驗。幾乎每輯都有人提到一個問題,就是希望看到一個個村、鄉、鎮都有名醫辦診所為群眾服務。并希望子承父業,世代相傳,走中國幾千年來跟師學藝的傳承之路。
筆者今年76歲了,出身在一個中醫世家,從10歲開始,就跟祖父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宗金鑒》、《傷寒論》等中醫著作,從小是聞著藥香長大的。上完中學后,無中醫學校可考,又改學西醫,1957年畢業后,我又拜師晚清秀才郄秋浦及當地名醫曹同文、蒯仰山等6位老師學習中醫,一心想學成個明白的中醫。先后歷時10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中醫上;由于學習認真、有所建樹,196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出席了全國文教衛生群英會,黨和人民給了我不少榮譽。筆者堅信,只要有黨的領導,中醫絕不會消亡!
這么多年,筆者一天都沒有放棄臨床,放棄對中醫的熱愛。即便在“文革”期間,我干了半年的中醫院院長,被批斗的5年期間,也從未放棄學好中醫經典、想當明醫的夙愿。我感到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中醫在農村大有作為,農村是中醫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
退休13年來,我在濰坊先辦“本草閣”,后辦“百壽堂”,用師帶徒方法培養了4批中醫中藥人才,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我從一個普通的中醫,被提拔到正廳級的職務,人們都叫我是“廳級郎中”,但我并不以此為驕傲。
本來在此崗位上還能再干3年,可我多次向組織提出申請,要求回到故鄉濰坊市沉潛社區,問病鄉里,為父老鄉親服務,我深知基層是多么盼望有經驗的老中醫到身邊來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