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對中醫藥發展中的矛盾第 2 頁
醫療方式的重新比較
中醫經歷了從串鄉醫(游醫)到坐堂,再到醫院的發展過程,從自由行醫的個體模式到有組織、有分工的集體模式,體現了中醫醫療模式伴隨社會發展而發展的過程。
然而,當中醫院發展需要不斷強化與完善的時候,塵封已久的“中醫坐堂”在一片爭論聲中重新返回了歷史舞臺,“中醫坐堂”在各大城市紛紛興起,大有席卷全國之勢。
是什么原因又使“中醫坐堂”這種已經退出歷史的醫療模式重現?可以肯定地說,這絕對不是中醫倒退,也不完全是社會需求的回歸,是當代社會在尋求一條更適合中醫醫療的發展之路。這說明中醫院的醫療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下社會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中醫醫療模式的重新比較。
當然,坐堂醫的出現,并不說明社會在否定中醫院模式,也不說明坐堂方式就優于醫院模式,只說明中醫院的發展出現了短板。短板在哪里,需要在二者的實踐比較中去發現。
中醫優勢的價值沖突
“簡、便、驗、廉”是中醫的基本特色和優勢。可是,中醫院的發展同樣需要強有力的經濟支持,一味強調“簡、便、驗、廉”卻不能給中醫院發展帶來大的經濟效益。同樣是技術,其價值卻與西醫相差甚遠。所以,業界高調呼吁要提高中醫技術的收費標準。但這又是一個兩難問題:堅持“簡、便、驗、廉”,當下中醫院的經濟效益就會受到影響;提高中醫技術收費標準,中醫某些特色和優勢就會弱化乃至消失。
中醫發展中表現的價值沖突,極大地影響著中醫特色與優勢的穩定與強化,對現有中醫醫療模式和結構形成較大沖擊。如針灸、推拿是中醫主要的特色優勢,但因為收費價格低而對醫院貢獻小,在一些中醫院已經成為弱勢科室,甚至在一些醫院可有可無,人員極不穩定。可見,醫院在規劃發展時,中醫特色有時真不一定是考慮的主要方面。
在醫療價格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廉”作為中醫特色,老百姓是極其看重的。中醫如何保持這一歷史特色和優勢,同時又能為醫院帶來經濟效益,實在是一個左右為難的問題。現在有些地方為了鼓勵老百姓找中醫看病,對采用針灸治療的費用實行減免政策。這種政策能否為中醫特色與優勢的發展形成保護和推動,還需要實踐驗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