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制約中醫藥發展
中醫視點:“三化”制約中醫藥發展 何清湖 孫相如 湖南中醫藥大學
與西醫擅長針對局部、靶向的醫療方式不同,中醫能夠發揮的特色正是在于它整體、系統地處理疾病,即使學科分化得再細、再精準,作為中醫的學科不論是在教育、臨床的過程中都應當保持整體系統、辨證論治的特色,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具備中醫特色的診療方案、技術手段。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應當側重于中醫學思維培養、中醫學知識儲備以及增加臨證實踐機會。如果僅僅是模仿西醫醫學偏重于實驗化、技能化的培養方式,最終我們的人才也會遺憾地在中醫學中淺嘗輒止,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具備優秀中醫素養的中醫人才。
中醫千年以來所積累的豐厚醫方驗案并不能夠僅僅通過機械簡單的技術化手段就可以凝練升華。大部分時候,我們驗證和改進也最好是通過臨證手段。中醫學界存在的盲目技術化現象不僅沒有使中醫乘上科技火箭越走越快,反而無形中在砍伐中醫優勢。
近年來,多有學者就中醫藥發展之問題探進行討,有曰:“是中醫中藥的學科建設不成熟制約了學科發展”,有曰:“是中醫中藥的過分科研化影響了學科進步”,亦有曰:“是中醫中藥現代化發展之路線偏離導致了學科發展呈南轅北轍之勢。”然就筆者看來,總起來說制約中醫藥發展進步的原因概而括之無非就是“三化”——學科、臨床上人為的過度分化,理念、制度上的重度西化以及盲目追求技術化。學科分化、借鑒吸納西醫學科以及技術化研究本來是對于學科有益的發展方向,但凡事講度,人為因素的倚重和偏頗反而會制約發展甚至傷害本質。下面筆者就“三化”制約中醫藥發展粗論述之。
過分分化危害中醫學科特色
中醫學科早在兩千年以前便逐步開始了學科的分化歷程。
據《周禮·天官》載:早在先秦時期,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4科。春秋戰國時,又在四科基礎上出現了帶下醫(婦科)、小兒醫、耳目痹醫。史載神醫扁鵲有“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的醫療行為大概也是中醫臨床上學科分化的一種早期形式。據《唐六典》載:唐朝醫務行政機關“太醫署”內設醫科學校,分醫師、針師、按摩師、咒禁師,其中醫師分習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宋代科目較唐代進一步精細,當時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是“太醫局”,據《元豐備對》載:太醫局內設科目為大方脈(內科)、風科、小方脈(兒科)、眼科、瘡腫兼折瘍、產科。元代醫學分科已發展到13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明代亦為13科,但與元代分科內容不盡相同,包括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齒科、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祝由各科。在清代,初設11科,即明代13科取消金鏃、按摩、祝由科,增設痘疹科,后來痘疹歸為小方脈,口齒、咽喉并為一科,因此多數學者認為清代醫學分49科。至民國時期,應用學科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喉科、齒科、針灸科、按摩科、正骨科、花柳科共11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