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農村中醫人才培養三途徑
中醫教育:重視農村中醫人才培養三途徑 王昭垣 山東省榮成市斥山衛生院
我國13億人口中有9億農民。因為中醫藥具有獨特的優勢,其“簡便驗廉”的診療方法,以及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于一體的防治手段,非常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以農村急需培養大量的中醫藥人才。但目前,由于農村工作環境不好、醫療設備落后、生活待遇較低,廣大農村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那么,該如何培養農村中醫人才?
重視師承、家傳方式
中醫人才的缺乏,原因是多樣的,但部分老中醫學術經驗失于傳承的原因不容忽視。當這部分中醫退休或去世,學術繼承也就中斷了。于是,不少年輕中醫大夫從學校畢業走進基層后,無人帶領,只得自己摸索前進,不利于培養人才。
清代醫家喻昌曾說過:“從上古以至今時,一代有一代之醫。”是說一代又一代醫家在醫療實踐中審時勢、察人情、通權變,建立起眾多學派,創立了新的學說,推動了中醫的一次次發展與提高,解決無數個患者的痛苦。而這一代代醫生之間的傳承至關重要。
衛生部原部長崔月犁曾在《健康報》1987年4月16日第1版發表題為《中醫帶徒是解決中醫后繼乏人的重要途徑》的文章。這是他擔任部長期間,深入老區、少數民族及邊遠農村,親眼目睹了農民的健康得不到應有保障,親眼目睹了中醫后繼乏人乏術的局面,寫出的文章。
時至今日,筆者認為祖傳與師徒傳承仍是解決農村中醫人才匱乏的重要途徑。歷史上,眾多名醫大家均出自師徒傳承與家學,近年評選的國醫大師也多是幼承庭訓、家學源遠或名師傳承。家傳為中醫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