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教育的三點建言第 2 頁
改變舊模式,引進新的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到國外參觀學習,發現國外的教學方式和我國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他們上大課的機會不多,而通常是7~8人在一起互相討論,對不懂或可疑的問題通過互相討論,不拘一格,互相提問。這些學生為了學習,整天鉆在圖書館、閱覽室,自行閱讀,通過自學可以發現新問題,尋找新概念,對不懂或可疑的問題,通過討論,問題就解決了。難怪他們有許多創新,有許多發明。
我國早就提倡要啟發式教學,但由于受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的阻礙,多年來仍沿襲舊的一套教學方法,改變不大。而我們的中醫教學更是如此,甚至提倡不管有用沒用先背會再說,這在繼承時期還可以,到發揚時就不太好使了。
筆者認為中醫是自然科學,它是由實踐中來,應該回到實踐中去,它的一些基本元素一定要背會掌握,而在臨床上使用就不一定對號入座。例如:中藥的性味、功效、用途一定要熟記,而方劑是古人依據病情制訂的相應對策,依照組方原則(君、臣、佐、使)組成了方劑,既然古人能組方,那么我們也一定能夠組成方劑;而且依據病情變化,組成更有針對性的方劑。應培養學生學習并逐漸掌握這種能力。
研究生教育要培養高端人才
近年來由于各高校大量擴招,大量的畢業生走向社會,造成了相對的高校人才過剩,大學生就業困難。為了找工作,尋就業,許多大學畢業生被迫考研,這樣把學位越拔越高,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區別在那里呢?中醫辦大學時間有限,培養研究生經驗不足。以我院第一屆研究生為例,研究生都進校了,而學校才派人到外地參觀兄弟院校咋培養研究生。通過這么多年的摸索是總結了一些辦學方法,但研究生的準確定位還不明了,難道本科生就沒資格搞科研嗎?筆者也帶過不少研究生,對這個問題想了許多。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