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金方大夫治脾胃病經驗
中醫經驗:花金方大夫治脾胃病經驗 范翔宇 范麗花 河北省中醫院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花金方副教授,從事臨床工作近50年來,善于運用經方治療中醫內科、婦科疑難雜癥,尤其對于脾胃病的治療辨證細微,用藥精準,療效甚佳。筆者有幸跟隨花金方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脾胃病經驗介紹于下。
脾胃病大多屬于中醫“痞滿”、“胃脘痛”、“氣機上逆”等范疇。脾胃病患者癥狀甚為相似,臨床上需詳辨其虛實、寒熱、升降。花金方認為臨床常見脾胃病證型可分為脾胃氣滯、脾胃濕阻、脾氣虛、脾陰虛、胃陰虛、脾胃虛寒、脾腎陽虛等證型。其中脾氣虛弱最為常見,證以舌淡苔白、脈緩為診斷要點,多以四君子化裁治之,故本文不單獨列出。
脾胃氣滯
陳某,女,30歲。訴:胃脹2年,飯后甚,便干。苔白,脈滑。西醫檢查示淺表性胃炎。
處方:黨參10克,茯苓10克,炒白術12克,陳皮10克,焦三仙各12克,連翹8克,黃連4克,炒萊菔子12克。7劑,水煎服。服藥一周,脹減,繼服一周,愈。
按:脹痛多因脾胃功能弱,氣機壅滯而成。以四君子為底方可強健脾胃以復其腐熟、運化之功。西醫認為胃炎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其為邪,以四君子治之,亦取扶正祛邪之意。其脹在飯后甚,故合以保和丸消導之,若與飲食無關則稍加消導之品以行氣。黃連少用以健脾。
若苔白厚膩,則加草豆蔻、厚樸、炒蒼術、半夏、陳皮、砂仁以燥濕,其中砂仁性溫,燥濕行氣,于補藥之中少量用之可防滋膩礙胃;又兼腹脹滿者,加大腹皮、木香;若胃痞脹甚或胃脹痛連及脅、背部,加青陳皮、半夏,偏寒者加良姜、香附以疏肝行氣,而舌紅偏有熱者改用炙百合、烏藥,二藥合用即快氣宣通,又得百合平涼之性以佐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