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關幼波治療皮疹經驗
中醫經驗:關幼波治療皮疹經驗 陳勇 姚淑香 北京中醫醫院
關幼波治療皮膚癢疹有較豐富的經驗,臨證常見的有風疹和濕疹,二者均以皮膚瘙癢為主要特征,其病因與風、濕、熱、毒有關。凡外受風邪而見皮膚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之疹塊,瘙癢、焮紅,但不充水、不潰破者為“風疹”,古稱“閱癗”,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蕁麻疹”,古稱“浸淫瘡”。
中醫學認為“無風無濕不作癢”,《內經》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的記載,又“心主血”,故他認為此類疾患多為“濕熱隱于血分,外受風邪所致”,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祛濕散風、活血涼血為主要原則。
基本處方:苦參10克,荊芥10克,蟬蛻6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膚子10克,白鮮皮10克,防風10克。
方義:方中以苦參為君,此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殺蟲作用。對于濕熱蘊結而致的濕疹、風疹、皮膚濕瘡等效果明顯。荊芥合防風為散風之專藥。荊芥長于透診止癢,有理血作用,能清血分伏熱,祛血中風邪,為風病、血病、瘡病的常用藥。防風以治風邪為擅長,與荊芥相伍,其祛風止癢作用更強。方中蟬蛻性味咸寒,有散熱透疹之功,可防毒熱內陷。用赤芍、丹皮涼血活血,涼血可清血之中之毒熱,活血有助于散風。
中醫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故在治療風邪所致的皮膚病時常加用活血藥。其中赤芍對于熱邪壅滯而引起的痛腫、瘡毒,有散瘀消腫止痛之效。地膚子、白鮮皮為治療皮膚病要藥。其中地膚子苦寒降泄、清熱化濕,既能通淋利小便,又可解毒除濕,對濕熱皮瘡、周身瘙癢之證效果顯著。白鮮皮清熱解毒、祛風化濕,為治熱毒疥癬主品。
臨證加減
皮疹流水、有滲出液:加茯苓皮15克,生姜皮6克,蒼術10克,黃柏10克,生薏仁15克。皮疹以癢為主不流水:加忍冬藤30克,薄荷6克,紅花10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