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虛證察色診病心得
中醫經驗:虛證察色診病心得 謝文英 河南中醫學院
察色,又稱“色診”。是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顏色和光澤的變化,用以診察病情的方法,在中醫四診時往往起重要作用。這是因為人體的氣血陰陽與反映于外的征象有密切的關系。《靈樞·邪氣臟腑篇》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因此,臨床不應忽視。以下從察面色與氣血陰陽之虛談談個人體會。
氣虛之色:以面色淡白為主。氣虛面色澤度高,紅光低而呈白色,黃光正常,故是白而有光澤,即白光白。氣虛之色,它主要是指人體的生理功能處于不良狀態,感到體力和精力都明顯缺乏,稍微疲勞就有不適感覺。氣虛證患者普遍存在著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現,如頻繁感冒、過敏性哮喘。
血虛之色:主要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為黃光高,澤度、紅光均低,故為淡白或萎黃。反映體內營血虧虛、顏面失養,以肌膚黏膜組織淡白無華為主的病理表現。因血生化于脾,受藏于肝,總統于心;血行脈中,內灌臟腑,外至肌膚,無處不到。因此,血虛時必然出現全身血供不足的虛弱證候。如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兩目干澀、心悸多夢、神疲、健忘,婦女月經量少、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表現。
血虛之色好發于女性。因為,婦人以血為本;血者,在下為經水,在上化乳汁,它是女性維持生命活動和生育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女性的貧血比例遠大于男性,這主要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如生產、流產、放環、月經過多及崩漏等,皆可使女性時時處于血虛狀態。
陽虛之色:以面色白光白而無華為主。陽虛之色是紅光、澤度最低而黃光正常,光澤最差,故灰暗少澤。而且,慢性病患者如果陽虛程度較為嚴重,可波及其他的臟腑,則表現不盡相同。如:心陽不足,陰血虧虛,則面色枯白。
陰虛之色:以面色潮紅為主要特征。陰虛之色,紅光明顯升高,黃光正常,澤度最低,絕無光澤。但在察色診病過程中,必須詳加辨別。如肝腎陰虛所致者,腎在色為黑,肝在色為青,二者皆陰虛,面色應顯現青、焦黑,伴有兩顴潮紅等表現。
氣血陰陽虛損的變化在所有慢性病過程中極少單獨出現,它們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因此在觀察慢性病時也要注意其兼證對色度變化的影響。
筆者認為,臨床中對慢性病患者察色大體有如下規律。病情好轉:可由顴紅焦黑(陰虛型)轉化為萎黃(陰陽兩虛型),繼續好轉就會轉化為蒼白(陽虛型)、淡白(白光白)。病情加重:則常由淡白(氣虛型)轉為蒼白(陽虛型),再轉為萎黃(陰陽兩虛型),進而轉為顴紅焦黑(陰虛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