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裘沛然用藥配伍經驗第 3 頁
而甘緩和中或加酸收之法則針對久病脾胃虛弱而設,脾胃氣虛者藥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大棗;胃陰不足藥用烏梅、訶子與黨參、玉竹、麥冬、甘草等。對于心下痞脹者則用甘藥,如甘草、黨參、大棗等。甘草可用量15~30克,配伍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使痞消結散,胃脘暢然,此法師仲景甘草瀉心湯證治,一破“甘令中滿”之偏見。
苦寒蠲飲除肺疾
慢性支氣管炎基本病機為“外邪引動內飲”,寒飲與痰熱混雜。當發展到“肺心病”時,則波及心、肺、脾、腎、肝諸臟。而前者主癥是:咳、痰、喘三癥,后者則伴見浮腫、心悸等。病機中心環節是“痰”和“氣”,治療大法是化痰飲、調肺氣,采用辛溫蠲飲、苦寒泄肺之方。
裘沛然常用小青龍湯變法,藥用麻黃、桂枝、細辛、干姜、龍膽草、黃芩、五味子(或訶子)、甘草、桃仁、杏仁、半夏、紫菀、前胡、枳殼(或枳實)等;如氣喘較劇加葶藶子、馬兜鈴、蘇子,痰多加竹瀝、南星,浮腫加豬苓、車前子,氣虛加人參、黃芪,腎虛加補骨脂、巴戟天等。
對于老年患者,可用景岳金水六君煎隨機加減:痰濕盛而胸脅不快加白芥子、枳殼;大便不實加山藥、白術;咳嗽不愈加細辛、前胡;表邪寒熱加柴胡;肺熱加黃芩、魚腥草等。
發生“肺心病”時,病機為肺、心、脾、腎陽氣虛乏,伴見飲停、血瘀以及風動之證,方用真武湯變通,藥用熟附子、干姜、豬苓、白術、白芍、葶藶子、細辛、麻黃、五味子、黃芪、桃仁、杏仁、大棗等。氣虛加人參;瘀阻加丹參、紅花;寒痰化熱加黃芩、生石膏、桑白皮;腎虛加補骨脂、沉香;心陽不振加桂枝等。全方補氣溫陽,化飲利水,降逆平喘,對本病出現慢性心衰者有一定療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