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馬駿應用對藥治療脾胃病經驗第 2 頁
青皮、陳皮
張錫純稱“肝脾者,相助為理之臟也”,肝(膽)和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消化系統疾病中肝脾不和更是常見。馬駿常說,治療肝脾不和之證,法宜和解。和法之用,重在肝脾同治、氣血同調、升降并舉、補瀉兼施,統籌兼顧,不可偏頗,如此方可達到“陰平陽秘”,氣血調和。對于氣機升降失調,木郁土壅,氣滯中脘所引起的肝(膽)脾(胃)不合,馬駿往往青陳皮并用,兩藥皆可理中焦之氣而健胃,用于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癥。陳皮性溫而不峻,行氣力緩,偏入脾肺,長于燥濕化痰;青皮性較峻烈,行氣力猛,偏入肝膽,能疏肝破氣,散結止痛。兩者同用,土與木和,升降有常,調理肝脾兩臟。
茯苓、茯神
脾胃病雖病位在胃腸,但和其他臟腑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關。心身同病在脾胃病中尤為多見,如患者常有胸脅不舒、善太息、眠差、焦慮等肝胃不和,心脾不和等一系列的表現,馬駿常茯苓、茯神同用,補心益脾,心脾同調,往往事半功倍。
大腹皮、大腹子
這兩味藥是同種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檳榔的外殼干了以后,帶一點黃黃的顏色,有大量纖維,稱其為大腹皮,又叫檳榔衣。大腹子即檳榔,是大腹皮里面的種子,可以增強腸的蠕動,常常在消食方里面和消食藥同用,像木香檳榔丸,通過緩瀉排除胃腸積滯。臨床上對于氣滯中焦,脘腹脹痛,腸腑失暢,大便或結或排解困難的濕滯便秘者,馬駿常并用兩藥,健脾理氣,化濕行滯,通腑泄實,水道與谷道并調,雙管齊下。當然,脾虛泄瀉者,只可用大腹皮,不宜用大腹子。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