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成肇仁驗案兩則第 2 頁
外陰潰瘍案
陳某,女,24歲,2月10日初診。自述患外陰潰瘍反復發作已一年,近一周復發,伴脘痞,惡心納差,眼紅干澀,腸鳴,大便時干時稀;舌紅苔白,脈細。
處方1:法半夏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干姜6克,炙甘草12克,黨參15克,炒白術12克,土茯苓30克,陳皮10克,苦參30克,當歸12克,浙貝10克,地榆30克,大棗10克。7劑,水煎服。
處方2:苦參30克,黃柏3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坐浴。
二診時患者上述癥狀略有減輕,但時有盜汗,舌脈同上,守上方加黃芪30克,穿山龍30克。三診時患者字數外陰潰瘍已不復發,其余癥狀明顯改善,守上方以鞏固療效。
綜觀患者之脈證,成肇仁老師診斷為“狐惑病”。“狐惑”一病,首見于《金匱要略》,以目赤干澀疼痛,口腔、咽喉以及前陰、后陰腐蝕潰爛為主要特征。濕熱蘊毒生蟲、蝕于上下,“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西醫謂之“眼-口-生殖器綜合征”或“白塞綜合征”。除“狐惑病”外,患者尚見脘痞,惡心納差,腸鳴,大便時干時稀,此為脾胃虛而不運之象,故成肇仁老師治從脾胃,復其升降之識,則一身之水火既濟、陰陽調和,取張仲景之甘草瀉心湯和當歸貝母苦參湯加減。方中用黃芩、黃連苦寒,清熱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濕;佐參、芪、棗、術、陳、甘草以和胃扶正;苦參、當歸、貝母養血潤燥,清熱燥濕,加用土茯苓既健脾胃又解毒化濕,搜剔濕熱之蘊毒;妙在加用地榆、穿山龍,取其解毒斂瘡,助潰瘍之愈合之功。全方清熱化濕,安中解毒,加用外洗藥,內外同治,藥癥相應,故諸癥消失而告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